首页 > 农业新闻 > 三农新闻

稻渔综合种养奏响乡村振兴新乐章


  至2021年,全国稻渔综合种养面积3966.12万亩,比2011年增长119%,稻谷产量近2000万吨,水产品产量355.69万吨,带动农(渔)民增收超过650亿元,充分兼顾了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稳粮兴渔富民取得显著成效。

  为稳步推进稻渔综合种养产业发展,近日,农业农村部印发《关于推进稻渔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坚持稳粮兴渔、有序发展、绿色生态、富民增收基本原则,科学利用耕地资源,支持发展符合技术规范通则标准要求的稻渔生产。

  

  坚持绿色生态 推动转型升级

  “世界龙虾看中国、中国龙虾看湖北、湖北龙虾看潜江。”时下,正值湖北潜江稻米收割、小龙虾上市的季节。潜江熊口镇赵脑村万亩虾稻共作基地一片丰收的场景。

  稻虾种养是我国稻渔综合种养第一大模式,在湖北潜江最能体现。全市现有小龙虾养殖面积90万亩,其中虾稻共作面积就有85万亩。“虾稻共作”模式是潜江农民创造力的体现,更是一笔宝贵的智慧财富。在稻田里,虾与稻共生共长,腐烂秸秆产生的腐殖质被小龙虾直接利用,浮游生物是虾苗的开口饵料,小龙虾粪便增加稻田肥力,既保证了生态安全,又保证了食品安全,创造出良好的生态效益。

  华中农业大学曹凑贵教授表示,稻田养虾减少了化学肥料和农药的使用,生产的稻米接近生态稻。据统计,“虾稻共作”模式亩均收益是单一种植水稻收益的5倍多,既实现了稳粮兴渔,又大幅提升了种田种粮收益。近年来,潜江又积极探索发展了稻虾繁养分离、立体综合种养等模式,资源利用率更高,生产更加绿色生态。

  位于安徽省霍邱县城东湖西岸的三流乡,充分利用了稻田地势低洼易涝易灾地理地貌不挖沟或少挖沟,创新了种一季稻养一季虾的原生态稻虾轮作“三流模式”。该模式在种稻养虾过程中,不打农药不焚烧秸秆,有效促进了当地生态环保走向良性循环。目前全乡稻虾综合种养面积8.08万亩,近80%的农户发展稻虾渔综合种养,是全省稻渔综合种养面积最大的乡镇。

  实践证明,开展稻渔综合种养普遍可节省化肥使用30%、农药使用50%以上。浙江大学、华中农业大学等单位初步研究表明,与水稻单作相比,稻鱼共作可降低温室气体甲烷排放12%-17%,稻渔综合种养系统土壤碳含量提高10%-14%。

  “一水两用、一田多收”的实在效益,激发了农民稻渔种养的积极性,有力稳定了水稻种植面积。据测算,2020年稻渔综合种养平均每亩增收约1700元。稻渔综合种养已成为我国养殖水产品的重要来源,水产品产量已占到我国淡水水产养殖产量的11%。

  

  加强科技支撑 实现创新引领

  热锅凉油配以葱姜红烧,在浙江省青田县方山乡普通餐馆里烹饪的一道田鱼色泽红润、香味扑鼻,着实让游客回味无穷。小小的青田田鱼,何以让人情有独钟呢?

  青田鱼是由浙西南山区的青田县1200多年前的先民们,因地制宜开垦梯田种植水稻放养田鱼,摸索形成的稻鱼共生系统。“青田田鱼长期生活在稻田里浅水环境,弱酸性水土导致田鱼肉质和鳞片水含量高于一般鲤鱼,肉质更嫩、鱼鳞可食。”青田县农业农村局高级工程师吴伟立介绍,为商品鱼推广,经过几代繁育后青田田鱼种质就不够纯正,因此要做好当地鱼种保护。

  青田县为了加大田鱼的种质资源保护,不仅与上海海洋大学合作建立了中国田鱼研究中心和良种选育繁殖场,还在6个乡镇选取了26户田鱼种质资源保护点,7个田鱼繁育种场所用于保护繁育青田田鱼。

  年产量12万吨、产业规模过百亿的盱眙小龙虾,不断加强与高校和科研院所合作,先后联合扬州大学、上海海洋大学、江苏农科院等单位建立院士工作站、博士工作站开展相关研究。在组建龙虾创业学院,成立乡村振兴学院的同时,更加注重对一线技术人员和养殖户进行培训,制定的《盱眙县虾稻共生综合种养技术规程》,让全县种养户一看就懂、一学就会。

  盘锦市是我国重要的优质稻米生产基地和北方规模较大的河蟹人工孵化和养殖基地。盘锦市依托中华绒螯蟹遗传育种中心以科技创新促进产学研融合,与沈阳农业大学等科研单位合作,围绕种质提升、生态环境调控、保水节水和“牛奶病”等病害防控、种养模式等开展技术攻关,总结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水稻 梯田 水产品 生态效益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