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三农新闻

三个100%是如何做到的


三个100%是如何做到的

——浙江嘉兴市南湖区通过数字赋能破解农村垃圾处理难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唐旭

  

  

  三个100%是如何做到的

  

  村干部教村民使用“垃非”APP,实现智能垃圾分类。 资料图

  天刚亮,浙江省嘉兴市南湖区新丰镇民丰村村民徐玲英将西瓜皮倒入易腐垃圾桶,之后这些西瓜皮被收运至村口垃圾中转站、镇易腐垃圾处理站。“手机拍照两次,上传系统留痕,转运时间、地点一清二楚。”徐玲英介绍。

  徐玲英说的系统,是南湖区自2018年以来创新实践的数字化垃圾处理系统——“垃非”APP。通过全流程数字化监管系统,南湖区实现农村生活垃圾大数据精密智控,不仅破解了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的难点痛点,同时也带动了农村人居环境的全面提升。截至目前,南湖区农户垃圾分类全部实行数字化溯源评分,农村生活垃圾实现零增长、零填埋,分类处理覆盖率、无害化处理率、资源化利用率全部达到100%。

  

  找准痛点,垃圾处理结缘数字化

  行走在新丰镇竹林村,道路两旁青山绿竹,满目皆是江南美景。可是以前的竹林村,虽名叫“竹林”,却污水横流、垃圾成堆。经过几年整治,竹林村摇身一变成了“网红村”。这个摇身一变,变得可不太轻松,尤其是涉及家家户户的垃圾处理。

  2018年5月,南湖区推行农村垃圾分类,最初让村民将分类好的垃圾,统一投到投放亭,再集中进行转运处理。经过试点,南湖区发现农村垃圾存在分类处理设施不完善、保洁作业不规范、推进工作缺少抓手等问题。为了解决这些痛点,南湖区把垃圾分类和数字化挂上了钩。经过四个月的打磨和100多万元的投入,“垃非”APP上线,当年年底就在南湖区4个乡镇实现全覆盖。

  针对农村垃圾的特点,南湖区将农村生活垃圾分成可回收物、易腐垃圾、有害垃圾和其他垃圾4类。“农户点点手机,‘秒’知结果。”余新镇垃圾分类办工作人员那慧介绍,以前农户垃圾分类不准确为后续处理提高了成本。“现在垃圾分类对不对,‘数字眼’一辨即知。”那慧说。引入人工智能系统后,分类错误会跳出提示,督促农户现场改正,养成正确的垃圾分类习惯。

  村民有了这个APP,垃圾分类变得简单易行,从源头解决分类问题。在收集过程中,南湖区还根据实际情况,将到户垃圾桶、智能收集驿站等集中定点收集模式任意组合,兼顾便民投放和高效监管,构建了“片投放、村收集、镇转运、区处理”的分类处理模式。

  在管理上,南湖区对分类处理体系、作业标准和人员职责等进行规范。同时,以数字化技术手段,实现生活垃圾分、收、集、运、处全流程数字化监管。目前,南湖区已落实督查员136名、收集员147名、亭长189名、商户48个、党员2579户,各类角色通过APP分工合作、互相监督。

  垃圾末端处理时,各类垃圾由区级统一制定处理方案,将可回收物、有害垃圾和其他垃圾并入城市生活垃圾处理站点处理。4类垃圾的处理量实时生成电子动态报表,通过APP展示。南湖区分布式建设消灭型易腐垃圾处理站7个,日处理能力达12吨。

  

  数字赋能,探索监管新路径

  “自从2020年实行AI自动审核代替人工,我的工作也轻松了很多,一般只需要在电脑上点点鼠标,就可以掌握各方面的情况。”在余新镇金星村担任APP后台审核工作的村干部曹林芳介绍。

  在AI识别之前,村民上传到“垃非”后台的照片,会由村干部进行审核。审核图片听起来简单,其实工作却不少,村干部每天要审核700多张分类照片,还要对全村5辆收集车、16座分类投放亭、1座垃圾中转房的卫生保洁情况进行检查。审核员的压力确实不小。

  2020年,南湖区针对人工审核分类照片工作量不断增大的形势,开发人工智能(AI)识别技术,实现所有分类照片(目前约5万张/天)实时自动评分,解放了基层工作力量。并在村中投放150多辆集识别、拍照、称重等功能于一体的智能收集车,提高垃圾收集员的工作效率。在集镇小区,60多个小区撤桶进箱,通过智能设备定时定点收集生活垃圾,把人工抽检转变为机器自动检,提高劝导和检查效率。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处理 数据 竹林 识别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