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鄂托克前旗:数字赋能乡村振兴“添智提质”
闫伟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马晓刚 李昊鄂托克前旗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西南端,是自治区33个牧业旗之一,从事农牧业人口3.5万人,草牧场、牲畜、水浇地人均拥有量居鄂尔多斯市首位。近年来,鄂托克前旗牢牢把握发展的有利条件,以解放和发展数字化生产力、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为导向,全面推进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技术在农牧业各领域的深度融合和广泛应用,实现农牧业数字化、数字农牧业产业化互动发展,走出一条以数字赋能撬动乡村振兴发展的新路子。
智能种田省时省力更科学
走进位于鄂托克前旗敖勒召其镇漫水塘村的鄂尔多斯宏野农牧业开发有限公司的智能温室大棚里,年过半百的负责人李宏和儿子李鹏博,正在大棚里通过手机视频和华中农业大学的教授讨论智能化喷灌系统的安装方案。李鹏博说:“步入数字乡村时代,稍微慢一点,就可能在创新发展中掉队!”
李鹏博捧着手机边跟设计单位讨论施工方案,边快步向农场东南角的试验田赶去。“咱们一定要加快施工,否则会影响下一茬作物的种植。”李鹏博所说的施工,是农场智能化地埋式喷灌系统项目的安装施工。
“这个项目是农业生产全程智能化的一部分。”李鹏博告诉记者,这套智能化喷灌系统,每间隔1米设有一个喷头,利用太阳能板等设备对水泵进行自动化控制,不仅能够实现自动灌溉,还增加水肥一体化功能,加快形成高效、低耗的智慧模式。鄂尔多斯宏野农牧业开发有限公司智能温室大棚的喷灌系统,仅是鄂托克前旗以数字化、智能化赋能农业生产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鄂托克前旗积极把信息化引入农业生产全过程,倾力打造智慧农场和智能温室大棚,实时采集监控土壤温度、水分、pH值等参数,普及智能化温度控制、湿度控制、灌溉等系统,以科技创新促进农业产业升级;通过建设数字乡村平台,开设益农信息、科普e站、市场交易信息等13个功能服务,实现农畜产品从生产、加工到销售全过程的线上统筹、指导、调控;同时建设玉米、辣椒等6类作物生长预测模型,进行作物全生育期长势和品质的三维实时监测、产量评估和管控,全面提升农业生产效率;率先在全市启动建设了“数字草原信息中心”,应用“3S”技术(遥感技术RS、地理信息系统GIS、全球定位系统GPS),采集农牧户基本情况、草原类型等级、草牧场面积等信息,建立起以乡镇、嘎查村、农牧户为单位的基本信息数据库,对牧草长势、草原多样性以及人工草地、草原生物灾害、自然灾害等方面进行动态监测,为以草定畜、草原生态奖补等工作提供了科学依据,智能化、便捷化的“互联网+”现代农业体系初步建立。
数字养殖增效提质促发展
200多只羊,每只羊每天吃多少饲料,喝多少水,有没有生病的?面对如此繁杂的管理工作,鄂托克前旗昂素镇苏力迪嘎查牧民吉亚却一点儿也不发愁。
这是为啥?吉亚点开手机上的养殖管理云平台,笑着告诉记者:“这套数字化管理系统让我们牧民实现了用大数据养羊,对每只羊的状况更是了如指掌。”在吉亚的手机上每天都能从管理云平台上实时获取羊群的动态数据。在投料单管理页面上,记者看到每天具体投喂饲料品种、数量都有详细记载,并且对具体的饲料混合比例都进行明确标注。
“更强大的功能还在后面呢!”吉亚从系统中打开羊群健康情况页面。果然,每只羊的实时健康状况一目了然。“平台利用大数据能依据羊走路的姿态、步数等发现羊是否健康。如果羊生病了,我们就能及时安排兽医进行治疗。”
去年以来,鄂托克前旗委、政府通过积极对接华中农业大学,合作组建成立了“数字乡村研究院”,重点在更好发挥智慧农牧业促进农牧民增收作用、促进数字智能实现农牧民便利化和提高政府的农牧业发展规划科学化水平三个方面进行探索,实现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研究的产学研一体化,旨在打造一整套系统强大的数据整合分析系统,通过大数据分析在生产前端及时发现解决问题,让整个管理过程变得更加顺畅,为农牧民减少后期损失。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3n/2022-01-22/3369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