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三农新闻

实现中等跨越,要从战略上高度重视三农


  第三,就是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过大。从2011年到2020年,城乡居民相对收入差距从2.9倍缩小到2.56倍,但绝对收入差距还在不断扩大。2011年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农民多14033元,到了2020年差距扩大到26703元。另外,农村内部群体收入差距扩大趋势更应值得关注,从2011年至2020年,农村内部的群体之间差距扩大程度要远远大于城镇。我国已经消除了绝对贫困,但农村还存在大量低收入者,抑制了整体中等收入群体成长和橄榄型社会结构形成。

  

  主持人:反观日韩等跨越了“中等收入陷阱”的国家,有哪些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马晓河:日韩在从中等收入阶段向高收入阶段迈进过程中,城乡关系都发生了转折性变化,在城市化加速推进下形成了市民化社会结构,在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加快消除条件下构建了橄榄型社会结构,在政府大力支持下农业也迅速实现了现代化。

  当我们的公共资源一定时,把公共资源用在哪里,既能消除社会风险,又能加快社会转型,这是不一样的。政府有钱,给谁最好?应该给穷人,给最需要的人,因为穷人的边际效益最好。但是给的钱花完了怎么办?所以要建制度,提能力,这是基本的制度安排和政策框架。建制度,就是加强和健全对低收入人口的社会保障制度,消除他们的后顾之忧;提能力,就是注重对农民技能、能力等的提升和培训,缩小群体之间的能力差距。

  这些年来,我们国家系统性支持农业农村农民方面,与日韩当年的举措都是一致的,希望在制度性安排和支持上,力度再进一步加大。我认为,当前要完善农村养老保障体系。日韩是强制建立养老保障,城乡没有差别,全国统一的。此外,还要高度重视农村低收入群体问题,建议设立农村低收入群体收入十年倍增计划,促进他们成长为中等收入群体。

  

  主持人:您在研究文章中提到,数据显示,近年来中国的城市化进程有减缓趋势,与日韩的发展规律相反,应引起关注。但也有学者认为,城市化进程相对缓慢反而是好事,可以降低城市化问题风险。您对此持什么看法?

  马晓河:城镇化进程过缓,会抑制农业人口继续向外转移,既对农业进一步现代化带来不利影响,又会延缓市民化社会结构的形成。一国(或一个地区)的经济增长,首先是工业对农业的替代,尔后是服务业对工业的替代,在产业替代过程中还伴随着人口在地域空间上的集聚,这就是城市化过程。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城镇化取得极大的进步,城镇化率由1978年的17.92%上升到2020年63.89%。但同世界不同收入类型国家的城市化进程相比,中国城镇化水平上升快于同等收入类型国家的时期,只发生在低收入阶段后期和中低等收入阶段。进入中高等收入阶段后,中国城镇化进程明显放慢,城镇化率也明显低于同类型国家。

  在工业化的中前期,城镇化滞后,有利于国家集聚资源发展以出口为导向的优势产业,并有利于推进城市现代化,但到了工业化后期,经济发展要求转型内需导向、消费引领,还有迈向发达经济体要求构建一个充分城市化的市民化社会结构,此时城镇化滞后就成为抑制经济发展、拖累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瓶颈所在。作为实现市民化社会的载体和依托,城镇化能将供给与需求两侧有效结合起来,从投资和消费两方面拉动经济增长,是实施扩大内需战略、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重要途径。因此,必须加快城市化进程,让城镇化发展水平与中国所处的经济发展阶段相适应,以社会结构转型带动经济结构转型。

  

  主持人:您在文章中谈到,中国经济要迈上新的大台阶,需要加快推进城镇化,请您详细谈谈思路。

  马晓河:从策略上来看,首先,要形成上建“群”、中构“圈”、下强“底”扩“底”的城镇化战略思路。上建“群”,就是要在全国区域布局上,构建一批生活和发展质量高的大城市群,形成骨干结点;中构“圈”,就是要紧密围绕各个大城市,发展起内部联系紧密、交通便利的依托城市圈层,群与圈结合,提升和带动城镇化;下强“底”,就是提高现有小城镇的人口承载能力,改善临近城市群和城市圈的小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实现一体化和均等化;下扩“底”就是对于现有贴近城市群、都市圈的人口超过2000人以上的行政村,要在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产业发展等方面与所在城市群实现同城化。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群体 橄榄 基础设施建设 农业现代化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