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移的种植带
——气候变化导致我国种植带北移现象透视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刘强
资料来源:陕西省气象局 制图:崔鹏家
农机在北大荒集团红卫农场有限公司的田间收获水稻。 新华社记者 王建威 摄
2021年10月,正值黑龙江省粮食大面积收获的时节,黑河市780.9万亩玉米开始陆续收割,其中靠南部的70万亩不但提前收获,亩产1400斤的平均产量还创造了当地玉米产量的新纪录。
收割机“撒欢跑”,大马力拖拉机紧随其后,秸秆翻埋同时进行。在黑河市爱辉区嘉兴现代农机专业合作社,2.2万亩标准化种植的玉米抢收作业正在协同推进。玉米色泽金黄、籽粒饱满,不但产量高,品质也好于往年。
爱辉区四嘉子乡大乌斯力村农民刘明德告诉记者,他2021年承包了30多垧(注:一垧为10亩)地,全程托管给合作社,种植补贴还有倒茬补贴都给种地农民了。2021年年头也比较好,总体来说,每垧地净收入能达到四五千元以上。
1935年,我国地理学家胡焕庸提出瑷珲—腾冲线即著名的胡焕庸线,首次揭示了中国人口分布规律。自黑龙江瑷珲(注:黑河以前曾先后叫瑷珲、爱辉)至云南腾冲画一条直线(约为45°),线东南半壁36%的土地供养了全国96%的人口,西北半壁64%的土地仅供养4%的人口。
胡焕庸线在某种程度上也成为城镇化水平的分割线。这条线的东南各省(区、市),绝大多数城镇化水平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而这条线的西北各省(区、市),绝大多数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胡焕庸线也是适宜人类生存地区的界线,其两侧还是农牧交错带和众多江河的水源地,是玉米种植带的西北边界。胡焕庸线与400毫米等降水量线重合,线东南方以平原、水网、丘陵、喀斯特和丹霞地貌为主,自古以农耕为经济基础;线西北方人口密度低,是草原、沙漠和雪域高原的世界,自古是游牧民族的天下。
与胡焕庸线类似,我国的种植区域分布也有一个“带”,即全国农业气候区划,标示出主要农作物的适宜种植区域。但近几十年来,随着气候变化对我国的影响逐步深入,我国也同步进入了一个逐步“变暖期”,而同时我国的降水量也呈逐步增加趋势,“温水双增”对农业的影响开始逐步显现,这个“带”开始了变化和移动,其中最明显的变化就是“种植带北移”现象:意即原先不能种植某种农作物的地方,现在可以种植了。“种植带北移”已经在某些方面突破了胡焕庸线的界限,也在某些方面突破了原有农业气候区划的界限,而在“种植带北移”的发展过程中,黑龙江玉米及水稻“北移”、新疆冬小麦“北移”、陕西苹果“北移”又以规模大、效益好而成为“种植带北移”需要关注和研究的课题。
过去60年间,我国气候变化总体特征是气温上升、降水增加,“种植带北移”多区域多作物发生
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高级工程师尹红介绍,过去60年间,我国气候变化总的概括是:气温上升,降水增加,极端气候事件频发。
1961—2020年,60年间我国各区域年平均气温呈一致性上升趋势。升温速率区域差异明显,北方明显大于南方,西部大于东部。青藏地区升温速率最大,平均每10年升高0.36℃,升温速率相对较缓的西南地区,该值为0.17℃。同时,冬天的升温速率大于夏天,这和人们的直观感觉是一致的——北方的冬天越来越不冷了。
当然,总体升温并不排除个别时段的寒冷。在我国,造成个别时间段寒冷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个是拉尼娜现象,会经常造成我国北方冬季寒冷多雪,比如现在,我国就正处于拉尼娜事件的影响中;另一个是气候变暖导致的北极冰川融化加快,融化过程中释放出的巨大冷空气会短期内影响所辐射区域,比如西伯利亚和我国。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3n/2022-01-05/2052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