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三农新闻

黑土地上,追逐农业现代化的曙光


    拥有耕地160万亩的“天下第一场”的红兴隆管理局友谊农场,2011年落实农业部整建制高产创建20万亩,辐射80万亩,实现了十大技术全覆盖,万亩片平均亩产水稻1324斤、玉米1410斤、大豆417.5斤,全场总产实现18亿斤新突破。他们的经验是:“三项创新”提升标准化管理水平。特别是通过创新农业经营模式,走出一条“农业联合体”促进大农业、大农机、大科技应用的改革之路。

    现代发展理念就是实行标准化生产。建三江是黑龙江农垦东部土地面积、播种面积、产量最大的“水稻局”,耕地1103万亩,人均55亩。近两年来,以16个现代农业示范区为核心,以1000公里农业科技示范带为重点,强化了建三江管理局现代化大农业示范区建设。领跑的是良种覆盖率、技术入户率、标准化率三个100%。

    建三江管理局副局长樊庆东说,建三江发展得这么迅速有力,就是因为注重创新。水稻生产全流程实现了标准化、组织化、规范化后,农业标准化如何整体提升?就是加快转变,人工向机械转变,机械又向一驾多机、一机多用、农艺配套、降低成本转变。建三江就是在这个过程中坚持创新,创新了智能化技术、秧田钵育化播种、侧深施肥、宽窄行插秧、水肥一体化、化控防倒等技术。他们还研制了浸种催芽设备,钵形毯式插秧技术两年推广到506万亩,并且实现与高速插秧机配套。

    去年,建三江七星农场水稻面积、单产创纪录,农场第一管理区37作业站的水稻科技示范户张景会成了新闻人物。张景会1997年就成为农场科技示范户,2003年他率先示范水稻叶龄诊断技术,亩产突破1200斤。2006年又率先应用旱育秧、催芽器、测土配方、激光整地、井水增温、飞机航化等12项新技术,亩产突破1400斤。到2009年,全场新技术应用和标准化率100%。去年,他的示范田从300亩扩大到658亩,亩产超1500斤,纯收入超50万元。他经营的“北大荒股份七星水稻科技示范区”年接待2万多人。他最看重“37作业站水稻协会理事”这个“头衔”,他说他不仅要带领农户种得好,还要卖得好。他的发展理念又领先了一步。

    建三江15个农场,个个如明星闪耀,亮点却有不同。七星农场是老先进,在水稻科技研发体系建设上“领跑“,已实现全面积智能化、专业化、自动化水稻育苗目标。红卫农场水稻单产节节高,前年1500斤,去年1600斤,今年有望突破1800斤。二道河农场特点是大地号多,规模经营优势已转化到旅游观光。在胜利农场第6作业站水稻信息化节水灌溉示范区,我们看到的水稻行是斜的,井水增温池是盘旋的。目标是亩节水15%,增产5%,亩产2000斤。最后我们感悟了:井水池建得如此形象,这种夸张正是强化示范,其引领意识令人敬佩。

    “坚持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方式推进农业,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业,用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这“六用”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由之路。黑龙江农垦由理念引领探索现代农业发展,虽跟肇东、五常的发展并不同途,但都着眼于农业的现代化发展,达到了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指归。

    肇东市:从大粮田到规模化,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

    2011年,农业部划定第一批51个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肇东和五常就名列其中。如何在紧迫的时间内高标准、高起点、高水平地创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如何确立产业重点,加大投入力度,创新经营体制机制,打造典型和样板?如何发挥示范区引领作用,探索具有区域特色、顺应现代农业发展规律的建设模式,引导各地借鉴示范区的好做法和好经验?肇东的探索给了我们诸多启示。

    肇东是绥化市的一个县级市,有耕地410万亩,草原150万亩,22个乡镇,186个村,农村人口63万。到2011年,绥化市实现了粮食生产连续8年大丰收,粮食总产首次突破300亿斤,增幅超过10%。而肇东贡献了58.6亿斤,实现了“八连增”。农民人均收入突破万元大关,同比增长27.9%。

    两年来,肇东市定位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战略高度,以发展装备农业、设施农业、技术农业、规模农业、合作农业为核心,加大投入建设力度。去年是肇东市建设首批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重点年,市委书记挂帅成立了现代化大农业建设领导小组,健全了指标考核评价体系,以建设全国一流标准的现代农业示范区为目标,规划了“三带”:以33个高标准科技园区为重点的百公里现代化大农业示范带,以草原湿地、松花江风光为重点的百公里都市圈休闲农业示范带,以北部乡镇为重点的百公里中低产田改造示范带。在现代化大农业示范带里又重点打造了三大核心区:50万亩高标准农田核心示范区,10万亩高标准水田核心示范区,2万亩设施蔬菜核心示范区。三大示范带覆盖了所有乡镇的168个村,强化了基础设施、规模经营、先进技术的“集中建设”。建立了以财政投入为导向、信贷投入为依托、农民投入为主体、社会资金为补充的多元投入机制。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水稻 土地 现代农业发展 玉米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