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农业信息网 首页 > 农业新闻 > 三农新闻 > 正文 返回 打印

黑土地上,追逐农业现代化的曙光

网友投稿  2012-07-18  互联网

    本报记者 孙鲁威 毛晓雅

    她,地处世界闻名的黑土带上,土肥水美,资源丰富,松花江、黑龙江、乌苏里江三江水舒展而平缓地日夜滋养,三江平原肥沃而辽阔地经年环抱;

    她,以“种地打粮”为己任,让千古荒原交出口粮,将苦寒荒蛮的“北大荒”改造成良田无际、稻麦飘香、城镇相望的“北大仓”;

    她,作为中国农业现代化的样板区,是农业机械化的练兵地,是粮食生产的风向标,是农业现代经营方式的试验场;

    她,连年刷新粮食总产,一跃而居全国各省(区)首位;她,拥有耕地面积和人均占有量、农机田间作业综合机械化程度、绿色食品认证数量和生产总量等多个全国第一……从无到有再到之最,她始终在演绎着奇迹,始终在为献给祖国一个安稳天下的战略大粮仓而努力;

    这就是黑龙江,“捏把黑土冒油花,插双筷子也发芽”。如果说,50多年前中国最大的粮食工厂在荒原上崛起;那么50多年后,中国最现代的粮食工厂则正在大粮仓上矗立。近日,记者走进这片土地,探寻黑土地的神奇和农业现代化的曙光。

    芒种时节,在黑龙江农垦建三江分局,凌晨3点太阳从东方地平线升起,照耀在三江平原一片嫩绿的稻田上。这片稻田绵延在抚远、同江、富锦、饶河4个县级行政区环绕的1000万亩耕地上,它生产的稻米差不多够13亿中国人吃一个月。

    小暑刚过,记者又来到肇东市、五常市,走访了一个个产业带和农民专业合作社,产业带凸现规模发展大趋势,合作社呈现全新的联合体模式。示范区的带动力形成了农业发展新浪潮。穿行在美丽的新社区,呼吸着沁人心脾的稻花香,原野依旧绿色,但此“三农”已非彼“三农”。

    黑龙江垦区、肇东、五常作为首批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正在高起点突破、高标准建设、高水平推进。黑龙江农垦现代农业建设十年加速,两年跨越,从“排头兵”成为“领跑者”,发挥了巨大的带动力。而肇东、五常这样的老农区转换新理念,承接新手段,率先在制约瓶颈上寻求突破,走出现代农业建设的一条新路子。

    黑龙江垦区:从排头兵到领跑者,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

    年初,国务院发布了《全国现代农业发展规划(2011-2015年)》,要求“十二五”时期,必须珍惜、抓住、用好难得的历史机遇,努力探索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到2015年,现代农业建设取得明显进展。东部沿海、大城市郊区和大型垦区等条件较好区域率先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

    农垦率先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责任重大!走过半个多世纪的黑龙江农垦,正全面加快向现代化大农业的进军步伐。

    黑龙江农垦总局党委始终把“解放思想”作为北大荒精神的新内涵不断强化,牢牢抓住转变发展方式这条主线,“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业”逐步落实在黑龙江农垦现代农业建设每一阶段。从北大荒股份集团公司上市,首创阳光农业相互保险公司;到实施“三步走”百年垦区发展战略,建设本体、影子、域外“三个垦区”;再到“十二五”的“两次倍增”,“强工”攻坚战,进军世界“500强”,无不显示着现代发展理念的引领力,推动黑龙江农垦从“排头兵”成为“领跑者”。

    仰视垦区,“五大三高”:大规模、大科技、大农机、大水利、大协作;装备水平高,农业产值高,粮食产量高。乍一看,就是个“排头兵”;细一看,非“领跑者”不能达到如此高度。我国现代农业发展规划制定的目标,垦区多数已远远超越。黑龙江垦区标准化覆盖率、基层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健全率的100%,则是“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业”的结果。垦区粮食总产量登上100亿斤台阶用了48年,登上200亿斤用了10年,登上300亿斤用了4年,而登上400亿斤,只用了3年。其节奏演绎着从“排头兵”向“领跑者”跨越的步幅。

    现代发展理念就是转变发展方式。黑龙江农垦总局党委抓住了每一个转变发展方式的契机,党的“十六大”以来,特别是200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以来的连续五个中央“一号文件”对中国特色现代农业建设的完整规划,成为农垦推进改革的依据。进入“十一五”,总局党委提出,要把垦区建成引领我国农业发展的“现代农业示范区”,引领全省现代农业实现新跨越。2006年11月,黑龙江省政府关于发挥垦区示范带动作用促进全省新农村建设的意见下发,12月,省委、省政府关于支持垦区加快发展的若干意见下发,两个文件提出了具体带动目标,完善了垦区社会行政管理体制,对总局、分局、农场全面授予行政执法权,合作共建上升为全省现代农业建设根本措施。

    2009年6月,胡锦涛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工作时指出,多年来,垦区在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中取得了巨大成就,成为全国农业现代化的排头兵。要发挥这一优势,加强垦区现代化大农业建设,提高垦区农业装备能力、自主创新能力、综合生产能力,带动周边地区农业现代化程度不断提高和农业农村经济快速发展。总书记的指示使黑龙江农垦进一步明确了方向:必须超常发展,实现从“排头兵”向“领跑者”的跨越。2009年11月,农业部下发了关于创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的意见。2010年8月,农业部认定了第一批51个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将黑龙江垦区独立命名为“国家现代化大农业示范区”。

    建设“现代化大农业示范区”,“化”与“大”就是创新理念。黑龙江省农垦总局着力推进了农、林、水、种、肥、机一体化进程,开展了农业标准化提档升级竞赛活动。黑龙江农垦作为国家确定的粮食生产核心区,9个管理局所属105个农场,有55个被列入全国新增10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确定的800个粮食生产“大县”中。为此,在示范区建设中,垦区着力完善了以种植业为主的基础产业与牧、林、加并重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农作物结构实现大调整,4200多亩农作物中,水稻、玉米分别增加到2182和1020多万亩。

    

    以粮为主的产业体系,转变点在哪里?垦区强化了两大引领。一是投入引领。2011年,垦区完成第一产业固定资产投资50.3亿元,这些资金主要投向了示范区建设。旱涝保收标准农田达到2305.5万亩,农机总动力达到745.6万千瓦,建成了东中西三条2000公里的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带。二是管理引领。先进技术和良种覆盖率分别为96%和100%,标准化覆盖率100%,科技进步贡献率67%,成果转化率82%,基层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健全率100%。获“三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产品总数过千。数据证明了管理效能。

    现代发展理念就是管理创新。黑龙江农垦总局副局长徐学阳对记者说,成为领跑者是农垦60多年现代农业开发史与国家经济社会快速发展高度融合的结果。没有国家持续不断地对大垦区的大投入,没有科技进步这个巨大的助推器,没有农业装备与水平的跨越,也就没有垦区成为领跑者的基础。而垦区生产力的发展,成为创新生产关系的基础。他说,创新生产关系是农垦最值得借鉴的经验。所创造的“统分结合”,即国有农场与家庭农场双重的经营体制,使农业生产力得到了最大最快的释放,才有了发展的高速度,规模的大提升。而场地共建和全产业链发展,延伸的则是先进生产关系。正是通过组建大型农机合作社,促使全省土地规模经营大幅度提高。2011年,所有农场与省内65个县(市、区)、528个村开展合作共建。通过共建大型农机合作社、科技园区,提供社会化服务,全省1/3的农户纳入共建体系。

    黑龙江农垦总局农机局局长李俊说,2004年国家实施农机具购置补贴政策是个新节点,农垦进入了农机装备与水平大提升的新阶段,达到了发达国家水平,而垦区“统分结合”的管理模式提供了保障。个人是农机的投入主体和经营主体,但管理权在农场。每个农场都成立了现代农机管理服务中心,提供公益性服务,对农机普遍实行了停放、调度、作业标准和验收、油料供应、收费标准和结算、保养和维护标准“六统一”。正是这套与土地承包责任制相配套的农机管理模式,完成了人、地、机的统一,引领了农机的现代化。

    “示范区的建设一开始的定位是‘六大功能’:现代农业展示,科技创新研发,成果转化示范,技术推广带动,农业人才培训,休闲旅游观光。随着发展,又增加了两大功能:绿色低碳生产,现代信息化应用。”农垦总局农业局张力军说,“技术进步使水稻生产全过程由‘6个10天’变为‘5个10天’。5月15日开始插秧,25日插完,就是高产期;若向前推5天,就是平产期;向后推10天,就是减产期。因此,树立‘抢农时’的观念非常重要。我们对‘5个10天’提出了‘按得住,上得去’的要求。按得住,即要等到高产期再下手;上得去,是指每天要保证作业量。生产上,要求农时、技术、标准、管理、服务、示范带动做到‘6个到位’。统一供苗后,亩产由500公斤增加到600公斤,农户心悦诚服,对社会化专业化的现代服务理念完全接受了。创新管理促进观念转变,提高了技术到位率。”

    拥有耕地160万亩的“天下第一场”的红兴隆管理局友谊农场,2011年落实农业部整建制高产创建20万亩,辐射80万亩,实现了十大技术全覆盖,万亩片平均亩产水稻1324斤、玉米1410斤、大豆417.5斤,全场总产实现18亿斤新突破。他们的经验是:“三项创新”提升标准化管理水平。特别是通过创新农业经营模式,走出一条“农业联合体”促进大农业、大农机、大科技应用的改革之路。

    现代发展理念就是实行标准化生产。建三江是黑龙江农垦东部土地面积、播种面积、产量最大的“水稻局”,耕地1103万亩,人均55亩。近两年来,以16个现代农业示范区为核心,以1000公里农业科技示范带为重点,强化了建三江管理局现代化大农业示范区建设。领跑的是良种覆盖率、技术入户率、标准化率三个100%。

    建三江管理局副局长樊庆东说,建三江发展得这么迅速有力,就是因为注重创新。水稻生产全流程实现了标准化、组织化、规范化后,农业标准化如何整体提升?就是加快转变,人工向机械转变,机械又向一驾多机、一机多用、农艺配套、降低成本转变。建三江就是在这个过程中坚持创新,创新了智能化技术、秧田钵育化播种、侧深施肥、宽窄行插秧、水肥一体化、化控防倒等技术。他们还研制了浸种催芽设备,钵形毯式插秧技术两年推广到506万亩,并且实现与高速插秧机配套。

    去年,建三江七星农场水稻面积、单产创纪录,农场第一管理区37作业站的水稻科技示范户张景会成了新闻人物。张景会1997年就成为农场科技示范户,2003年他率先示范水稻叶龄诊断技术,亩产突破1200斤。2006年又率先应用旱育秧、催芽器、测土配方、激光整地、井水增温、飞机航化等12项新技术,亩产突破1400斤。到2009年,全场新技术应用和标准化率100%。去年,他的示范田从300亩扩大到658亩,亩产超1500斤,纯收入超50万元。他经营的“北大荒股份七星水稻科技示范区”年接待2万多人。他最看重“37作业站水稻协会理事”这个“头衔”,他说他不仅要带领农户种得好,还要卖得好。他的发展理念又领先了一步。

    建三江15个农场,个个如明星闪耀,亮点却有不同。七星农场是老先进,在水稻科技研发体系建设上“领跑“,已实现全面积智能化、专业化、自动化水稻育苗目标。红卫农场水稻单产节节高,前年1500斤,去年1600斤,今年有望突破1800斤。二道河农场特点是大地号多,规模经营优势已转化到旅游观光。在胜利农场第6作业站水稻信息化节水灌溉示范区,我们看到的水稻行是斜的,井水增温池是盘旋的。目标是亩节水15%,增产5%,亩产2000斤。最后我们感悟了:井水池建得如此形象,这种夸张正是强化示范,其引领意识令人敬佩。

    “坚持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方式推进农业,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业,用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这“六用”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由之路。黑龙江农垦由理念引领探索现代农业发展,虽跟肇东、五常的发展并不同途,但都着眼于农业的现代化发展,达到了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指归。

    肇东市:从大粮田到规模化,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

    2011年,农业部划定第一批51个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肇东和五常就名列其中。如何在紧迫的时间内高标准、高起点、高水平地创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如何确立产业重点,加大投入力度,创新经营体制机制,打造典型和样板?如何发挥示范区引领作用,探索具有区域特色、顺应现代农业发展规律的建设模式,引导各地借鉴示范区的好做法和好经验?肇东的探索给了我们诸多启示。

    肇东是绥化市的一个县级市,有耕地410万亩,草原150万亩,22个乡镇,186个村,农村人口63万。到2011年,绥化市实现了粮食生产连续8年大丰收,粮食总产首次突破300亿斤,增幅超过10%。而肇东贡献了58.6亿斤,实现了“八连增”。农民人均收入突破万元大关,同比增长27.9%。

    两年来,肇东市定位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战略高度,以发展装备农业、设施农业、技术农业、规模农业、合作农业为核心,加大投入建设力度。去年是肇东市建设首批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重点年,市委书记挂帅成立了现代化大农业建设领导小组,健全了指标考核评价体系,以建设全国一流标准的现代农业示范区为目标,规划了“三带”:以33个高标准科技园区为重点的百公里现代化大农业示范带,以草原湿地、松花江风光为重点的百公里都市圈休闲农业示范带,以北部乡镇为重点的百公里中低产田改造示范带。在现代化大农业示范带里又重点打造了三大核心区:50万亩高标准农田核心示范区,10万亩高标准水田核心示范区,2万亩设施蔬菜核心示范区。三大示范带覆盖了所有乡镇的168个村,强化了基础设施、规模经营、先进技术的“集中建设”。建立了以财政投入为导向、信贷投入为依托、农民投入为主体、社会资金为补充的多元投入机制。

    五里明镇是“龙江产粮第一镇”,玉米单产一直保持在一千三四百斤水平。2008年在省开发办扶持下开始建设万亩吨粮田示范区,示范区内336户农民成立了玉米种植合作社,开展高产创建。我们来到核心示范区,发现它还有几个牌子:肇东市50万亩高标准农田五里明示范区、绥化现代化大农业五里明整镇推进规模经营示范区。镇农技站站长、现代农业公司副经理张长文介绍说,核心区玉米单产已经过吨粮,我们现在的目标是干粮(水分14%)吨粮。目前,玉米增产的潜力很明确:一是将玉米小垄单行改为大垄双行,二是增加大型喷灌机,三是建设大型农机合作社,四是规模经营。

    前三条增产措施实现的前提是土地规模经营。全镇20万亩耕地,合作社规模经营达到10万亩。镇现代农业公司采取“1+8+4”模式,即1个现代农业公司,8个种植合作社,4个外联:农科院校、龙头企业、龙江银行、国家项目。合作社社员入股土地每亩年保底收入350元,盈利部分的60%按股分红。合作社需要贷款,他们创造了合作社与商业银行、龙头企业、农业专家链接模式:商业银行为合作社提供贷款,合作社将粮食销售给龙头企业,企业在结算时将贷款本息转付给银行,银行又聘请农业专家对粮食生产全程指导。由于社外农户入社积极性越来越高,五里明计划以年3万亩的速度推进整镇规模经营。

    五站镇东安村农业科技园区也有两个大牌子:整村推进土地规模经营示范区、东安村沈阳雷奥现代农业科技品种对比试验园区。镇农技员韩晓艳是东北农业大学植保专业2007年函授毕业生。她说,园区的种植模式逐渐被农户接受,尤其是今年,经过秋整地的田出苗又齐又全,测土配方追加二次施肥效果很好。这时,喷药高杆机开过来了。她说:“机械闲不下来,农户排队要租用。这么好的地,不增收实在太可惜了,一定要统一管理,规模经营。我们目前搞的试验也是为将来土地规模经营打基础。没灾的时候大家差别不大,一旦有灾,集约经营优势就显出来了。”

    黑龙江农垦红兴隆管理局友谊农场派到肇东的农机专家孙老师对我们说,农机农艺结合并不难,玉米小垄改大垄,换个机具就可以了,但必须大家都同意,机器才能下地。在东安村,有一个“农垦绥化肇东农机合作社”。它由黑龙江农垦绥化分局出资25万元租赁了东安村农民1.3万平方米土地19年的使用权,2010年10月建成投入使用,现有机车33台,农具55套,资产已达3982万元。我们看到,大多都是进口的先进机车,最大的385马力。工作人员王洪民说,在我们带动下,农户秋整地的多了,去年我们代耕2万亩。但目前合作社流转经营的土地只有4000亩,而农机作业能力是8万亩,根本“吃不饱”。

    闫德久告诉记者,1000万元以上的大型农机合作社肇东已建设了36个,直接流转土地50多万亩。我们的思路是以大合作推进土地规模经营,许多合作社融入了专业合作社、农机合作社、企业集团、场县共建、劳动力转移等多种合作模式,全市土地规模经营达到100万亩,27个村实施了整村规模经营。记者注意到,整镇推进的五里明镇去年规模经营还是7万亩,今年就达到10万亩。

    规模经营发展的关键是机制创新。目前,种植合作社建立了“收入保底、盈利分红、风险保障、权益保障”机制,农机合作社实行的是“带地入社、收入保底,盈利分红,国投共享”机制。下一步,肇东在建“三带”的同时还要建“三区”:50万亩节水增粮示范区、160万亩玉米“双增二百”示范区和200万亩整建制规模经营示范区,旨在加快建设更高标准和水平的规模农业。土地流转、合作社、农机服务等方式正在成为肇东现代农业的主体形式。

    肇东的发展让人艳羡,肇东的发展给人深思。发展什么样的农业,走什么样的农业发展路子,才能真正推进地方现代农业发展上规模上水平。肇东用“规模化”提升了现代农业的产业体系,走出了一条具有典型特征和意义的现代农业发展之路。

    五常市:从合作社到联合体,用现代经营方式推进农业

    全国现代农业发展规划提出,要在全国范围内创建一批具有区域特色的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使之成为现代农业生产与新型农业产业培育的样板区、农业科技成果和现代农业装备应用的展示区、农业功能拓展的先行区和农民接受新知识新技术的培训基地,引领区域现代农业发展。而五常农业的发展基本契合了现代农业发展本质要求。

    五常以“五常大米”闻名于世。“五常大米”同时拥有“中国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农产品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中国名牌产品”和“中国驰名商标”四项桂冠。

    五常市农作物播种面积408万亩,水田、旱田各200万亩,农业人口72万。近年来,五常大力推进现代农业发展,实施了五大示范工程。2011年4月1日,五常市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规划在北京通过评审。示范区建设以“三化”同步发展为目标,按照“强基础、建基地、兴产业、创亮点”的发展方针,全力建设“一心、一区、四带”:现代农业展示中心、北部旱作农牧循环互动区和四条水稻生产带。2011年,粮食总产57.68亿斤,同比增长15.1%;农业总产值130亿元,同比增长19.2%;农村人均纯收入10195元,同比增长20%。

    在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过程中,五常市在建立健全稳定的财政支农投入增长机制,落实公共财政倾斜政策,捆绑使用涉农资金,吸引社会资金上加大力度,全力保障示范区建设的资金需要。去年,农业投资总额49亿元,同比增长36.8%。

    水稻是五常的大产业、优势产业,在示范区建设中,水稻产业是政府优先支持的重点领域,也是用现代经营方式重点推进的领域。由于水稻是浅加工农产品,五常大米一直是产销一体化,农户既是生产者,也是经营者。合作社由于能在一定范围内形成规模销售,起步早,发展快,竞争猛。据市工商部门统计,目前合作社已达1021家。把合作社打造成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的带动力量,五常市政府走出了一条成功的路子——推动建立“产业联合体”。这是一种以合作社为主体的社会化服务体系,由农村能人、社会化服务组织和龙头企业创办领办专业合作社,农民用土地以股份合作形式入股合作社,合作社以资金、技术、劳动等要素入股龙头企业。龙头企业创办专业化基地和工厂,从而形成现代经营新格局。

    五常市农委主任伊彦臣告诉记者,水稻产业特点使集约化经营难度很大,必须寻找突破口。我们以示范带建设为轴,探索建立新的产业化经营模式,为农民争取新的合作发展空间。根据产业不同,在北部旱作区,主要推动建立农户联合型合作社,农户以土地入股,合同期到本轮承包期为止,流转金一年一定价,保障农民能持续增收。在四条水稻产业带上,推进企业带动型合作社。企业要求建稻米供应基地,我们就要求企业带合作社。比如在基地建浸种催芽中心,建农机合作社。企业要保证稻米收购,还要落实二次返利。

    多年从事基层工作的五常市民乐朝鲜族乡党委书记宋德旭告诉记者,民乐的水稻经历了“农户自己卖—米业收购—合作社经营”的发展过程。这个只有6个村24个自然屯,12456人的小乡,现有80家合作社。为引导合作社朝着以农民利益为主体,社员拥有资产所有权、控制决策权和受益权,又有基层组织维护其利益,保障其民主权利的产加销一体化的方向发展,近两年,乡党委从管理上给合作社空间,有事直接找理事长,让合作社的“区长”当屯长。如今,合作社销售有品牌,经营有分红。全乡4.8万亩水田,有机认证达4.2万亩。农民人均收入去年达到1.1万元,同比增长15%。

    在民乐乡,我们见到了“能人”李玉梅。她是五常市丰粟有机水稻种植农民合作社理事长。她2003年就开始组织大型合作社,目前的合作社312个农户,分为12个区,有3万亩水田。合作社的基地总投资2000万元,包括阿里郎农机合作社、种业公司、浸种催芽中心以及待配套的制米厂。浸种催芽中心国投入300万元,生产能力覆盖12万亩水田。技术与管理是从建三江七星农场和胜利农场引进的,但进行了改进,浸种出芽从11天降到4天,并且出芽率在99%以上。中心已投产两年,是五常第一家。去年没有分红,因为钱要再投入。农户为什么要加入这样的大社?李玉梅说,是因为合作社的规模。一是生产上能够全程服务,保证了产量质量。二是营销上能与大型企业集团对接,保证了利润。现在合作社稻米直接进入市场只有三四千吨,其他都由京粮等大企业收购了。

    大联合也给了合作社“示范带动力”。五常金禾米业有限公司,建厂10年后步入高速发展阶段,正是靠走了联合发展这条路。2009年公司成立了金禾香有机水稻种植合作社,从13个农户开始发展到768户。企业销售额2009年8000万元,去年达到1.2亿元。2011年由于与中粮合作,合作社实现二次分红。今年,中粮等三大企业要求签合同。为了推进土地流转,转变农户观念,企业自主成立了党支部。目前,米业联合体包括种植合作社、农机合作社、金禾种业、融资担保公司,总经理李云辉说,联合体模式让企业获得发展,创新党组织对现代农业的引领方式必将带来更大的发展。

    肇东、五常的实践,是黑龙江省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的缩影。农业部在今年初公布的第二批103个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名单中,黑龙江省又新增6家。在去往建三江的高速公路边上有巨幅标语:“一个宝清县,半个北大荒。”谁敢与北大荒叫板?原来宝清正是国家队里的一个新兵。在黑龙江,成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是各级政府的责任与荣誉。从首批示范区开始,省里成立了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工作推进组、全省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创建专家委员会,全力推动示范区建设在规划、实施、投资、考核上形成新机制,这些新机制正在为示范区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打造新平台。正是登上了新平台,宝清县才敢叫板北大荒。

    ……

    农业是整个中国经济的底色,要把脉整个中国经济的律动,离不开对中国农业的观察与深思。站在历史和现实的交汇点上回望,黑龙江以示范区建设为抓手,对中国农村现行经营体制机制进行创新探索,其昭示意义远不在其本身,更重要的是,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创新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新思路。



http://farm.00-net.com/news/3n/2012-07-18/1866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