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三农新闻

黑土地上,追逐农业现代化的曙光


    五常以“五常大米”闻名于世。“五常大米”同时拥有“中国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农产品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中国名牌产品”和“中国驰名商标”四项桂冠。

    五常市农作物播种面积408万亩,水田、旱田各200万亩,农业人口72万。近年来,五常大力推进现代农业发展,实施了五大示范工程。2011年4月1日,五常市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规划在北京通过评审。示范区建设以“三化”同步发展为目标,按照“强基础、建基地、兴产业、创亮点”的发展方针,全力建设“一心、一区、四带”:现代农业展示中心、北部旱作农牧循环互动区和四条水稻生产带。2011年,粮食总产57.68亿斤,同比增长15.1%;农业总产值130亿元,同比增长19.2%;农村人均纯收入10195元,同比增长20%。

    在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过程中,五常市在建立健全稳定的财政支农投入增长机制,落实公共财政倾斜政策,捆绑使用涉农资金,吸引社会资金上加大力度,全力保障示范区建设的资金需要。去年,农业投资总额49亿元,同比增长36.8%。

    水稻是五常的大产业、优势产业,在示范区建设中,水稻产业是政府优先支持的重点领域,也是用现代经营方式重点推进的领域。由于水稻是浅加工农产品,五常大米一直是产销一体化,农户既是生产者,也是经营者。合作社由于能在一定范围内形成规模销售,起步早,发展快,竞争猛。据市工商部门统计,目前合作社已达1021家。把合作社打造成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的带动力量,五常市政府走出了一条成功的路子——推动建立“产业联合体”。这是一种以合作社为主体的社会化服务体系,由农村能人、社会化服务组织和龙头企业创办领办专业合作社,农民用土地以股份合作形式入股合作社,合作社以资金、技术、劳动等要素入股龙头企业。龙头企业创办专业化基地和工厂,从而形成现代经营新格局。

    五常市农委主任伊彦臣告诉记者,水稻产业特点使集约化经营难度很大,必须寻找突破口。我们以示范带建设为轴,探索建立新的产业化经营模式,为农民争取新的合作发展空间。根据产业不同,在北部旱作区,主要推动建立农户联合型合作社,农户以土地入股,合同期到本轮承包期为止,流转金一年一定价,保障农民能持续增收。在四条水稻产业带上,推进企业带动型合作社。企业要求建稻米供应基地,我们就要求企业带合作社。比如在基地建浸种催芽中心,建农机合作社。企业要保证稻米收购,还要落实二次返利。

    多年从事基层工作的五常市民乐朝鲜族乡党委书记宋德旭告诉记者,民乐的水稻经历了“农户自己卖—米业收购—合作社经营”的发展过程。这个只有6个村24个自然屯,12456人的小乡,现有80家合作社。为引导合作社朝着以农民利益为主体,社员拥有资产所有权、控制决策权和受益权,又有基层组织维护其利益,保障其民主权利的产加销一体化的方向发展,近两年,乡党委从管理上给合作社空间,有事直接找理事长,让合作社的“区长”当屯长。如今,合作社销售有品牌,经营有分红。全乡4.8万亩水田,有机认证达4.2万亩。农民人均收入去年达到1.1万元,同比增长15%。

    在民乐乡,我们见到了“能人”李玉梅。她是五常市丰粟有机水稻种植农民合作社理事长。她2003年就开始组织大型合作社,目前的合作社312个农户,分为12个区,有3万亩水田。合作社的基地总投资2000万元,包括阿里郎农机合作社、种业公司、浸种催芽中心以及待配套的制米厂。浸种催芽中心国投入300万元,生产能力覆盖12万亩水田。技术与管理是从建三江七星农场和胜利农场引进的,但进行了改进,浸种出芽从11天降到4天,并且出芽率在99%以上。中心已投产两年,是五常第一家。去年没有分红,因为钱要再投入。农户为什么要加入这样的大社?李玉梅说,是因为合作社的规模。一是生产上能够全程服务,保证了产量质量。二是营销上能与大型企业集团对接,保证了利润。现在合作社稻米直接进入市场只有三四千吨,其他都由京粮等大企业收购了。

    大联合也给了合作社“示范带动力”。五常金禾米业有限公司,建厂10年后步入高速发展阶段,正是靠走了联合发展这条路。2009年公司成立了金禾香有机水稻种植合作社,从13个农户开始发展到768户。企业销售额2009年8000万元,去年达到1.2亿元。2011年由于与中粮合作,合作社实现二次分红。今年,中粮等三大企业要求签合同。为了推进土地流转,转变农户观念,企业自主成立了党支部。目前,米业联合体包括种植合作社、农机合作社、金禾种业、融资担保公司,总经理李云辉说,联合体模式让企业获得发展,创新党组织对现代农业的引领方式必将带来更大的发展。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水稻 土地 现代农业发展 玉米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