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年来,为了写农民工,刘迅甫跑遍了祖国很多地方,东莞、上海、深圳、山西……为此,他也是对这个群体了解最深的人,“农民工是最容易满足的群体,比如说他干了一年的活,老板能把钱按时给了他就行,因为他们想的是要用这钱养家糊口。这个群体实际上就是人们与命运抗争的缩影。”
衮衮红尘八万里
何处好风光
怀揣憧憬离故土
身背行囊觅天堂
茫茫风雨狂
衮衮红尘八万
里祖国好风光
高楼广厦双手建
艰难困苦一肩扛
民族铁脊梁
……
——《农民工之歌》
“我想记录他们,书写这个时代。”农民出身的刘迅甫为农民工这个群体,相继写出了包括《乡愁》《十八罗汉归故乡》《打工诗人》在内的纪实性长篇诗报告《农民工之歌》。
2011年9月16日中国诗歌学会、中华诗词学会、《中国作家》杂志社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为其举办了《农民工之歌》诗歌朗诵会暨研讨会,全国60多家媒体相继报道,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的共鸣与反响。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何建明认为,刘迅甫的《农民工之歌》,敏锐地捕捉了当今社会的热点问题,对农民工现象进行了全方位的审视、多角度的表现、深层次的思考,以诗人的激情,充分肯定了农民工的社会贡献,赞美了农民工的美好心灵,对他们内心的那份坚守与梦想,进行了充分的挖掘,饱含深情,饱含大爱,也饱含了理性的思辩与坚定的信念。给人鼓舞,给人启迪,又给人力量。
“在某种意义上,我也是一个打工诗人。”他说。
一个独特的群体
在诗歌的王国里崛起
他们写着诗,打着工
他们打着工,写着诗
打工诗人——
便是他们独特的称谓
这群追求着诗歌精神的打工者
粗糙的手握着沉重的笔
树起一面与命运抗争的大旗
他们抒写着理想
用漂泊的青春
他们挑战着命运
用坚强不屈
他们用泪水和汗水
……
——《打工诗人》“与城里人相比,农民工群体对文化的诉求是更为强烈的。”他兴奋地告诉记者,“我正在筹备一届全国农民工诗书画大赛,到时候希望更多的农民工诗人可以在这个舞台上一展风采。”
除了用诗歌描绘农民工的精神世界,刘迅甫和文艺界人士积极呼吁加强对农民工文化的研究,倡导把农民工纳入城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尽快形成促进农民工文化建设的合力。2012年3月31日,由中华全国总工会宣教部、农民日报社等单位共同举办的“加快推进中国农民工文化建设研讨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会上,作为代表刘迅甫宣读了建议设立农民工文化研究会的倡议书。倡议建立农民工文化研究会,积极组织开展农民工文化活动,开展对农民工文化的研究、普及、辅导和培训,为广大农民工搭建一个文化交流和才艺展示的平台,建设农民工的精神家园。
令人兴奋的是,日前,刘迅甫接到国外一个热心读者胡先生的电话,说读完他的《农民工之歌》很是感动,希望把他翻译成德文介绍到国外,现在已经在和一个德国文化公司联系相关事宜。
“不管以后农民工这个名词还在不在,但是农民工文化会融入中华民族的文化长河里,静静流淌,源远流长。”刘迅甫说。
刘迅甫的诗书画艺术是从黄土地上长出的时代符号,是从黄河岸边吹来的一缕清风,已融入中国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滚滚浪潮。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3n/2012-07-14/1864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