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三农新闻

刘迅甫:笔耕黄土地诗挟大河风


    山水画《高秋图》刘迅甫绘

    刘迅甫,字甘雨,号轩池,河南周口沈丘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诗歌学会会员、中华诗词学会理事、中国艺术家协会理事、中国书画艺术院副院长、中国绘画艺术研究院副院长、北京东方中国诗书画院院长。

    先生自幼酷爱诗、书、画、印艺术。艺术作品先后数十次在国际、国内重大赛事中获殊誉,并多次在中国美术馆等国家级展馆及日本、韩国、新加坡、美国、加拿大等诸多国家展出。

    著有诗集《屋檐雨》、《三月雪》、《八咏堂吟草》、《刘迅甫绝句精选》、《刘迅甫绝句三百首》等。《刘迅甫绝句三百首》被中国现代文学馆、国家图书馆等永久珍藏。刘迅甫被相关部门授予“中国书画艺术成就家”、“中国当代百名优秀书法家”、“中国100位最具影响力的艺术家”等荣誉称号。曾荣获“中国跨世纪人才”证书、“中国第五届大众文学百花奖”。其艺术传略分别载入《中国百名优秀诗书画家传记》、《中国书法年鉴》等多部书典。有关事迹曾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日报》《农民日报》、中央电视台、北京电视台、河南电视台、《文艺报》《中国作家》《中华诗词》《魅力中国》《走遍世界》等报刊杂志专题报道。

    年过半百的刘迅甫与娘在荡秋千。

    刘迅甫下乡为留守儿童、妇女、老人等写春联、送温暖。

    《天空湖是月,阁迥树为云》刘迅甫书

    本报记者 蒋培玲 实习生 杨谧程 邓林

    他是贫苦出身的农家子弟,迫于生计,收过废品,拉过砖,运过煤,睡过水泥地板……但这些并没有压倒他;他当兵复员回乡务农,几经历练成为地方干部,仕途光明,安稳的生活,可靠的保障,然而他却毅然放弃这些,投身到艺术创作中来。正如他名片上所写的那样:

    人至无求品自清,烟云过眼似浮萍。

    赏心唯有诗书画,闲把金樽对月明。

    ——《无题》

    如今,他又多了一项重要活动,用诗歌记录农民工的生活,展现他们的内心世界,为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的日益丰富而奔走。这就是根系大地的著名书画家、诗人刘迅甫。生于农家结缘书法

    上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中国出现了大饥荒。就是在那个困苦的年代,刘迅甫出生于河南省沈丘县纸店镇赵楼村的一户普通农家。

    “我是农民的儿子,我的根始终在土地上。”刘迅甫始终这样给自己定位。虽然生于农家,但是刘迅甫从小与书法结缘。

    每到春节,中国家家户户都有贴春联的习俗,过去这些春联基本都是靠人手写。当时,赵楼村里只有一位老先生会写春联。每到过年,大家就都买红纸请他帮忙。刘迅甫8岁那年,他拿上母亲赶集买来的红纸去请那位老先生帮忙,可请老先生写春联的人太多,要耐心等待。这一“等”就把小迅甫给等出了个“突发奇想”。他想,我何不看看老先生是怎么裁纸、写字,然后回家自己动手呢?当时,小迅甫已上小学二年级,认得一些字,于是就把那红纸折叠起来藏进了怀里,靠近老先生仔细观察,在心里记下了“社会主义好,江山万年红”,横批“毛主席万岁”。

    回到家里,他便自己写起了春联。没有毛笔,他找来一截麻绳,用细线扎紧了,用剪刀修剪了,捆扎于一节高粱莛子上,自制了一支“毛笔”。没有墨汁,他用锅灰调制了半碗“墨汁”。那字儿虽写得歪歪扭扭、长胳膊短腿的,仍赢得一片赞扬声。

    刘迅甫的书法天赋得到了父亲刘全志的重视,他从刘迅甫身上看到了希望,买了笔墨纸张,把儿子“武装”了起来。从此,不论上学放学、走亲串友,还是赶集上店、割草放羊,刘迅甫常把自己的“文房四宝”带在身上,走到哪里写到哪里,百练不厌。没带书写工具时,刘迅甫就在村南边颍河湾里的一片沙滩上练习。那片沙滩平整而又洁净,特别是在一场细雨过后,沙滩就更松软柔和,很适宜练字。

    几年工夫,刘迅甫的字已写得有些模样了,但也不再满足于现状,而是渴望能得到老师的指点。为拜名师,他步行两天两夜到开封,终以赤诚之心感动了书法大家牛光甫先生,收为入室弟子。牛光甫老人爱徒如子,对刘迅甫毫不保留的言传身教。为了让刘迅甫摄取更多的艺术营养,一天,老人家带着他叩开了素有诗书画三绝的中国音韵学会名誉会长、河南大学中文系教授于安澜先生家的大门,于老听着老友牛光甫的介绍,看了刘迅甫的作品,用惊喜的目光上下打量着眼前这个从庄稼地里走出来的年轻人,当即挥毫写下了“艺林新彩”四个遒劲有力的大字……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群体 土地 芝麻 定位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