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三农新闻

21届茶叶节为何做不强英山茶产业


    “品牌就是走向市场、占领市场的命牌!”英山人这次“当仁不让”了,一场旷日持久的商标争夺战,从此上演。

    2002年,英山县出台了英山云雾茶生产标准;2008年,他们请来了中国茶业界唯一的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宗懋,为“英山云雾茶”题字助威;2009年,国家质检总局认定“英山云雾茶”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今年2月底,国家工商总局最终判定武汉商人抢注无效,撤销其注册商标。英山县由此正式申请“英山云雾”注册商标,目前正在受理中。

    错失两次品牌发展机遇,影响到英山茶叶的知名度与美誉度,产值也一直难有大突破。目前,“英山云雾”商标尚在审定中,而“采花毛尖”和“萧氏”早已是中国驰名商标,给企业带来了滚滚财源。

    “这真是起了个大早,赶了个晚集。”不少英山人自嘲道。

    整合:小农思想作怪,还是占山为王的习性使然?

    英山县现有茶企400多家,有一定规模的茶厂,也有茶叶生产小作坊。其中核心企业有18家。分管副县长杨辉介绍,仅在茶叶第一大镇杨柳,就有小型加工厂或作坊236家。

    一个现象值得回味。踏访英山茶区,从一家一户办的茶叶加工作坊,到颇具现代化的茶叶加工厂,都在打“英山云雾”的招牌。

    多年来,英山县一直致力于引进或培育大型龙头企业。可是,至今也没有整合形成一家大型龙头企业。

    早在2002年,英山对580个小茶叶加工点进行压缩整合,最终形成百家中心茶场。2010年,英山绿屏、绿羽、志顺、翻身湾茶场等4家茶叶企业联合组建英山云雾茶公司。不过,这次合作很短,2011年,各茶企相继退出。有人评价,是宁当鸡头、不当凤尾的小农思想作怪,是山里人各自占山为王的文化习性使然。

    2011年4月,英山绿屏公司董事长叶雪平联合25个股东,再次发起组建英山云雾茶业公司,注册资金达2600万元。他还通过招商引来浙江华发茶业公司先期出资400万元,计划兴建英山云雾茶产业科技园,并于去年茶叶节奠基。

    但随着政府土地使用计划变更,可使用建设用地两次削减,企业规划被打乱,产业科技园之事被迫放下。绿屏公司几十万元的前期费用打了水漂,销售额也从2010年的3300万元下滑到去年的2800万元。叶雪平十分郁闷。

    企业分散,品牌成长也难成气候。18家企业共用1个品牌,结果是谁都不想做品牌宣传。县茶叶产业化办公室的同志认为:“品牌宣传是企业的事。”而各企业负责人认为:品牌是大家的,个人出钱宣传,大家得实惠,这种吃亏的事谁都不会做。

    现状:“忙了本地人,富了外地商”

    4月25日,记者来到英山县雷店镇程家咀村,这里是英山经济十强村,茶叶特色专业村。全村耕地面积1398亩,茶园面积就达1300亩。放眼望去,群山环抱,茶园叠翠,好一幅茶园风光。

    村委会副主任叶泉清介绍,全村人均有1亩左右的茶园,亩收入4000元左右。由于收入可观,劳动强度不大,没有村民愿意出让茶园给企业或大户进行整体规模化经营。村里青壮年大都外出打工了,留下来的都种茶、采茶。采茶后一般就近卖给小加工厂或茶贩子。村里有六个小型茶叶加工厂,都是小作坊式的。

    夜幕降临,夜色笼罩大山。叶泉清带记者来到程家咀村的福地茶叶专业合作社加工车间,这是一个前院后厂式的茶叶作坊,灯火稍显昏暗。不时有茶农或茶贩送来鲜叶。

    叶泉清介绍:“为了赶上茶叶市场第二天早上的交易,每晚要连续忙10个小时,赚的是几个辛苦钱。”他算了笔账:大约5斤鲜叶制1斤干茶,制茶成本近150元,批发只能赚几十元的差价。程家咀村支书王贤文告诉记者,村里去年产茶50吨,一半茶叶销往上海、江苏。每50斤一箱,没有产地标识,运到当地后被客商分包贴牌成“名茶”,每斤售价800元至1000元。今年,福地茶叶专业合作社的春茶在21届茶叶节上获得特等奖,但并没有带来更多附加值。

    无独有偶。去年底,英山金雷茶业公司总经理杜训到南京回访客户。他发现,对方按每斤200元至300元批发去的红茶,以4000多元的高价充当福建某名茶销售。他打心底想亮出英山云雾品牌,却又担心:“英山云雾在外没名气,会不会有人买。如果茶叶卖不出去,可能连几个血汗钱都赚不回了!”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茶叶 茶园 耕地面积 连续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