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农业信息网 首页 > 农业新闻 > 三农新闻 > 正文 返回 打印

21届茶叶节为何做不强英山茶产业

零零社区网友  2012-05-17  互联网

    本报记者 何红卫 湖北日报记者 张爱虎

    “茶要新,酒要陈”,又是一年新茶上市时。高档茶叶市场上林林总总的名牌让人眼花缭乱,而被评为“湖北十大名茶”之首的湖北英山云雾茶却很鲜见。具有地理标志的英山云雾茶以其形美、色绿、香高、味醇、叶嫩的独特品质而成为名茶中的佳品,多次在全国名优茶评比中获得金奖。

    如此好茶哪去了?近日记者前往英山县实地采访,一探究竟。

    招商:“老板进不来,企业做不大”

    4月21日,大别山生态名茶——英山云雾茶授牌仪式在武汉举行。借此机会,英山茶叶露了把脸。此前在武汉市场上,英山茶叶一度沉寂。

    对英山云雾茶的过去与现在,最有发言权的应该是英山县茶叶产业办公室主任刘会元:“我搞了30多年茶叶。1981年农校毕业就分到英山搞茶叶,当时全县也只有2万亩茶叶。”通过他介绍,我们进一步了解了英山茶的发展历程。

    英山位于湖北东北部,地处大别山南麓,生态条件优越,产茶历史悠久。早在唐代,英山生产的“团黄”、“蕲门”和安徽的“黄芽”就并称淮南三茗,被列为贡品运往长安。

    现今的英山茶叶其实也是起步不凡。湖北省农科院茶叶专家、时任英山县科技副县长的刘付璆多年扎根英山,于1991年成功研制天堂云雾三大系列名茶,实现批量生产。为此,当时县政府重奖刘付璆两万元。

    据介绍,英山县历届政府都很重视茶叶发展,提出过“农业抓产业,产业抓特色,特色抓茶叶”等响亮口号,曾连续7年出台扶持政策,到1998年茶叶面积就突破10万亩,2011年更是达到21万亩,茶叶产量2.7万多吨,是30年前的十倍。

    为了推销茶叶,在上世纪90年代,英山县不少人到武汉走街串户、提篮小卖;有几年,县委县政府还要求全县机关干部到外地推销茶叶。1992年,县人大常委会决议,从当年起,每年谷雨节为英山茶叶节。

    英山人办茶叶节,持续了21届,不仅在英山办,还把茶叶节办到了武汉、北京。在第七届茶叶节上,雷家店镇汪家山茶厂制作的一斤春笋茶以1.18万元成交,创下了当时绿茶交易单价新纪录。

    但是,茶园面积上去了,茶叶推销的招数也想尽了,但茶叶系列产值不高,2011年仅12.15亿元。横向相比,湖北宜昌萧氏集团去年茶产值13.8亿元,湖北采花茶业公司为12亿元。茶叶规模的扩张没有给英山这个国家级贫困山区县带来更多的财政收入。

    英山县人口40万,农业人口约30万,人均可耕地面积不多。“应该说,目前茶规模、产量都可以了,关键是产值和效益有待突破。”刘会元说。

    “年年办节吆喝,好多都是老面孔。大家来了,看了,走了,没有下文了。”一位茶老板无奈地说:“年年招商引资,老板进不来,企业做不大,茶叶做不强。”

    今年4月21日茶叶节上,一位曾在黄冈市担任主要领导多年的省领导表示“对英山又爱又恨,寄托无限期盼。”他大声疾呼:“萧氏集团提出打造百亿企业,英山有无想法?”

    品牌:“起了个大早,赶了个晚集”

    我们细看英山云雾茶包装,发现英山云雾并不是注册商标。

    其实,随着茶叶面积扩大,英山人很早就想到了打造品牌。

    1993年,英山启动天堂云雾商标注册,但因种种原因搁浅。有人说是县财政当时太穷,出不起3万元的注册费;有人说是大别山主峰天堂寨为湖北英山、罗田与安徽金寨两省三县共有,如果英山花钱注册了商标,其他两个地方免费使用得实惠,英山不划算。

    在种种争论声中,时光滑到1997年,天堂云雾商标被安徽天柱山某茶场注册。英山人丧失了注册“天堂云雾”的良机。“天堂云雾”的招牌不能打了,英山人就想到了“英山云雾”。也许是觉得英山茶叶无论面积、产量、产值都是“湖北老大”,在全国也排位靠前,名气够大,销路也不成问题,质朴的英山人一直没有将其注册。

    2006年,湖北省着力打造湖北名茶第一品牌“采花毛尖”。这时,英山人回过神来,准备申请注册“英山云雾”商标,这时才发现早已被一位连年应邀参加英山茶叶节的精明的武汉客商抢注。

    “品牌就是走向市场、占领市场的命牌!”英山人这次“当仁不让”了,一场旷日持久的商标争夺战,从此上演。

    2002年,英山县出台了英山云雾茶生产标准;2008年,他们请来了中国茶业界唯一的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宗懋,为“英山云雾茶”题字助威;2009年,国家质检总局认定“英山云雾茶”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今年2月底,国家工商总局最终判定武汉商人抢注无效,撤销其注册商标。英山县由此正式申请“英山云雾”注册商标,目前正在受理中。

    错失两次品牌发展机遇,影响到英山茶叶的知名度与美誉度,产值也一直难有大突破。目前,“英山云雾”商标尚在审定中,而“采花毛尖”和“萧氏”早已是中国驰名商标,给企业带来了滚滚财源。

    “这真是起了个大早,赶了个晚集。”不少英山人自嘲道。

    整合:小农思想作怪,还是占山为王的习性使然?

    英山县现有茶企400多家,有一定规模的茶厂,也有茶叶生产小作坊。其中核心企业有18家。分管副县长杨辉介绍,仅在茶叶第一大镇杨柳,就有小型加工厂或作坊236家。

    一个现象值得回味。踏访英山茶区,从一家一户办的茶叶加工作坊,到颇具现代化的茶叶加工厂,都在打“英山云雾”的招牌。

    多年来,英山县一直致力于引进或培育大型龙头企业。可是,至今也没有整合形成一家大型龙头企业。

    早在2002年,英山对580个小茶叶加工点进行压缩整合,最终形成百家中心茶场。2010年,英山绿屏、绿羽、志顺、翻身湾茶场等4家茶叶企业联合组建英山云雾茶公司。不过,这次合作很短,2011年,各茶企相继退出。有人评价,是宁当鸡头、不当凤尾的小农思想作怪,是山里人各自占山为王的文化习性使然。

    2011年4月,英山绿屏公司董事长叶雪平联合25个股东,再次发起组建英山云雾茶业公司,注册资金达2600万元。他还通过招商引来浙江华发茶业公司先期出资400万元,计划兴建英山云雾茶产业科技园,并于去年茶叶节奠基。

    但随着政府土地使用计划变更,可使用建设用地两次削减,企业规划被打乱,产业科技园之事被迫放下。绿屏公司几十万元的前期费用打了水漂,销售额也从2010年的3300万元下滑到去年的2800万元。叶雪平十分郁闷。

    企业分散,品牌成长也难成气候。18家企业共用1个品牌,结果是谁都不想做品牌宣传。县茶叶产业化办公室的同志认为:“品牌宣传是企业的事。”而各企业负责人认为:品牌是大家的,个人出钱宣传,大家得实惠,这种吃亏的事谁都不会做。

    现状:“忙了本地人,富了外地商”

    4月25日,记者来到英山县雷店镇程家咀村,这里是英山经济十强村,茶叶特色专业村。全村耕地面积1398亩,茶园面积就达1300亩。放眼望去,群山环抱,茶园叠翠,好一幅茶园风光。

    村委会副主任叶泉清介绍,全村人均有1亩左右的茶园,亩收入4000元左右。由于收入可观,劳动强度不大,没有村民愿意出让茶园给企业或大户进行整体规模化经营。村里青壮年大都外出打工了,留下来的都种茶、采茶。采茶后一般就近卖给小加工厂或茶贩子。村里有六个小型茶叶加工厂,都是小作坊式的。

    夜幕降临,夜色笼罩大山。叶泉清带记者来到程家咀村的福地茶叶专业合作社加工车间,这是一个前院后厂式的茶叶作坊,灯火稍显昏暗。不时有茶农或茶贩送来鲜叶。

    叶泉清介绍:“为了赶上茶叶市场第二天早上的交易,每晚要连续忙10个小时,赚的是几个辛苦钱。”他算了笔账:大约5斤鲜叶制1斤干茶,制茶成本近150元,批发只能赚几十元的差价。程家咀村支书王贤文告诉记者,村里去年产茶50吨,一半茶叶销往上海、江苏。每50斤一箱,没有产地标识,运到当地后被客商分包贴牌成“名茶”,每斤售价800元至1000元。今年,福地茶叶专业合作社的春茶在21届茶叶节上获得特等奖,但并没有带来更多附加值。

    无独有偶。去年底,英山金雷茶业公司总经理杜训到南京回访客户。他发现,对方按每斤200元至300元批发去的红茶,以4000多元的高价充当福建某名茶销售。他打心底想亮出英山云雾品牌,却又担心:“英山云雾在外没名气,会不会有人买。如果茶叶卖不出去,可能连几个血汗钱都赚不回了!”

    英山县茶叶商会会长汪格非在英山茶界颇有名气,他从15岁开始就在武汉茶市场摸爬滚打。他告诉记者,英山云雾名优茶,一半被外省品牌茶叶公司收去贴牌卖了高价。

    4月27日晚,常州大客户陈某,再次致电英山县志顺茶业公司总经理陈海军,请求发送名优芽茶。“英山云雾茶如此俏销,何不趁机打出英山品牌?”陈海军却不敢贸然行事。他告诉记者,对方一年收近亿元的茶,“客大欺店”,如果提出打英山品牌,那差不多是自寻死路。

    展望:英山云雾茶何时“拨开云雾”?

    “茶叶品牌不响、企业不强,是英山茶叶大县大而不强的重要原因。”湖北省茶叶学会理事长李传友说。“是小富即安,还是把事业做大?关键在于企业家的魄力!”作为省里茶业界权威,李传友多次鼓动英山企业家引进战略合作伙伴,走兼并重组之路,趁势将茶产业做大做强,不过,“大家都觉得每年赚个几十万、上百万已经很不错了,不愿再冒风险。”对此,英山茶企老总们也有一肚子苦水:由于县里财政穷,企业稍稍做大一点、正规一点,各职能部门就轮番上门,而小作坊被找的就少。的确,记者在一些企业采访中时常遇到上门查账、收费的,不一而足。

    7年前,湖北没有销售收入过千万元的茶叶企业,一般茶企年产值200万至400万元,采花茶业当时销售额仅800多万元,而去年超过了12个亿。“是持续的品牌建设、引进战略投资等举措,拉开了湖北茶叶企业的差距。”李传友分析说。

    通过打造湖北名茶第一品牌,采花毛尖出让多数股份,引进战略投资,迈出成长壮大关键步伐。萧氏集团与日方合资,引进日本茶叶清洗技术与巨额资金,将茶叶加工向茶粉体、茶食品等深加工产品延伸。通过活用资本,贴近市场,加大推广力度,萧氏与采花毛尖迅速成长为中国驰名商标,产品进入全国主要城市高档酒店、饭店,大规模开展全国巡展,今年的广告预算均在2000万元左右。

    曾多次到采花茶业、萧氏集团取经的金晓宇,看到了英山茶企小而散的弱点。作为县里首批茶叶专业村红山镇乌云山村的党支部书记,他曾多次建议县里整合茶企业与资金,组建一个大集团,集中力量宣传,不能再将有限的资金撒胡椒面了。

    “对比宜昌夷陵区、五峰县,英山县在整合企业、资金、项目、品牌上缺力度。应该向他们学习,重点支持一个企业,组成集团,下设加工厂,发展基地,带动茶农,开展标准化生产、加工、营销、品牌打造,形成一个龙头带动、一马当先、万马奔腾的产业发展局面。”刘会元建议。

    采访中,记者多次提出想听听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意见,但被县委宣传部告知“领导外出开会了”。英山云雾茶何时能“拨开云雾”见彩虹?湖北“产茶第一大县”何时成为“第一品牌茶县”?本报将继续关注。



http://farm.00-net.com/news/3n/2012-05-17/1835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