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三农新闻

全面小康的江苏攻坚


    2005年~2006年,江苏关于加快苏北振兴、南北产业转移等重大决策与振兴政策的密集出台,从单向扶贫的“南援北接”,到南北共建开发区的“南转北接”,以产业转移为载体和特征的江苏南北挂钩区域协调发展的正效应不断被扩大。

    2006年12月,由最贫穷的宿迁与最富庶的苏州结对共建的“苏州宿迁工业园”问世。随后,“江宁—淮阴”、“无锡新区—新沂”、“常熟—泗洪”、“宿豫—张家港”等首批10个南北共建工业园区在苏北拔地而起。

    省长李学勇在这次苏北工作会议上总结说,7年来,苏南累计向苏北转移500万元以上项目12282个,总投资8405亿元。南北共建开发区37个,引进项目1489个,总投资1238亿元。

    产业发展的梯度转移是一个普遍经济规律,是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一种客观现象。由于创造性地实行了从“五方挂钩”到“四项转移”和“一市一策”的南北对接,江苏实现了转移方与被转移方“双赢”的良性转移、协调发展。

    “仅靠行政推动,不可能转移得这么多、这么好。”江苏省社科院区域经济专家叶克林认为,南北产业转移,最大驱动力是市场。江苏省关于南北挂钩、共建园区的基本思路和原则中,第一条就是“市场导向原则”。

    如果说资源优势为转移企业“长高变壮”提供了营养,那么,丰富的人力资源则是企业提档升级的核心驱动力。常熟波司登近年最头疼的不是订单,而是招工。动辄数以千计的熟练工在苏南并不好找。2007年,波司登北上泗洪建生产基地。投产前,一个月就顺利招到3000名熟练工。现在波司登常熟总部主抓研发、设计,营销和生产大多放到苏北。

    苏南大企业北上,既拓展了自身空间,也为苏北产业升级提供了支撑。红豆淮安工业园本来定位为纺织服装加工生产基地,随着淮安经济开发区的快速发展,红豆集团将工业园重新定位成了科创园。按照红豆总裁周海江的思路,将赋予科创园区域研发、新品生产等功能,最终成为苏北科技研发企业总部。

    “来一个龙头型、基地型企业,就相当于来了一条产业链。”常熟·泗洪工业园负责人介绍说。形成产业链还不够,苏北人努力把转移效应做大,一个好项目就争取做成一个全新的产业板块。

    江苏中能硅业2006年落户徐州市经济开发区,短短3年,徐州多晶硅产能位居亚洲之首,今年多晶硅及光伏相关产业规模将达1000亿元。

    由一个项目拉出一条产业链、再做出一个产业园,最后形成一个千亿级产业板块,苏北进入了“大项目时代”。

    一个“看得见”的良性循环就是,产业板块的形成,反过来又成为吸聚资本的强磁场。IT企业富士康落户淮安,短短2年,就在江苏省内形成了“南有昆山、北有淮安”的IT制造产业格局。

    有人说,如果工业化是一根“杠杆”的话,要撬动苏北,还需要一个支点。在苏北振兴的过程中,筑起这个有力支点的,就是一套不断完善的政策体系。

    与项目和园区南北共建同步,江苏省级财政转移支付和各类专项资金也在逐年增加。起始的2001年,仅有7.68亿元,到2011年已经增长到2310亿元;省级支持苏北发展资金累计达到4006亿元。

    采访中,江苏省“苏北办”的同志概括这些年来南北帮扶对接的特征是:“全方位、多层次、制度化”;在政府“有形的手”和市场“无形的手”的双重作用下,南北挂钩如同一把把钥匙打开了一扇扇开放之“窗”;产业转移更像是一块块大砖,敲开了苏北超越常规的发展之“门”;政策体系犹如一台台强力发动机,不断驱动苏北加快奋进之“轮”。

    苏北由此正在崛起为增长高地。苏北5市主要经济指标增幅连续6年超过全省平均水平。2011年苏北GDP首次突破万亿元,人均达36040元,高出全国平均水平957元,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

    从“省定小康”到“县域小康”的高标杆撑跳

    有人说,江苏与中国现代化战略有深厚的渊源。1983年邓小平的苏州之行,验证了“小康”目标的可行性,并逐步提出了包括“小康”目标在内“三步走”战略。江泽民、胡锦涛两任总书记又对江苏提出实现“两个率先”的目标任务。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定位 生产基地 连续 耕地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