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三农新闻

“中国近代模范县”统筹发展的时代转折


    本报记者 沈建华 王玉琪 冯克 陈兵

    “据江海之会、扼南北之喉”,拥大海展雄姿,挟长江以遨游!也许是占了这大江大海之灵气与豪气,江苏省南通市近代以来就是个出大人物,大手笔,大新闻的人杰地灵之地。

    近代著名实业家张謇在家乡南通大兴实业救国时,就提出了城、镇、村区域整体协调发展的观点:“各堤之内,栖人有屋,待客有堂,种蔬有圃,商有市,行有涂梁……”,着眼于“社会的整体改良”,一系列改良试点取得一定成效,南通成为名噪一时的“模范县”。但时代局限,城乡共同发展的宏愿难遂。

    2011年秋冬时节,当我们两次踏上这片土地,所见所闻,不仅为其城市文明建设的和谐融融气氛所感染,更为其大气磅礴的城乡统筹发展之势而感到振奋:前人的遗愿如今正变为现实,并以更加宏阔的气势,呈现出更多的壮和美来。

    你看,在其全面推进小康建设进程中的转折、转型和转变,给你的又何止于这壮和美!

    重返“江苏第一方阵”的辉煌转折

    2011年春节,一位曾在江苏工作过的中央领导来南通城乡考察,亲身感受江海大地上发生的巨大变化,给出了这样的结论:南通已经实现了苏北“两个率先”排头兵的既定目标,重新返回了“江苏第一方阵”。

    “江苏第一方阵”,那仿佛是百强县市聚集的苏南所独有。一江之隔,曾经将南通与江对岸的苏州、无锡隔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差距巨大的两个梯度方阵。

    “十五”末,南通的国民收入分配、产业结构和劳动力供求结构等,都呈现出了新的变化和发展拐点,但与苏南先进市县相比,仍有较大差距。

    “十一五”起始,南通提出响亮的奋斗目标:“全面达小康、建设新南通!”一场全面推进小康建设的攻坚战,在江海大地拉开恢宏的大幕。

    2007年,经省评估认定,海门市成为全省江北首个全面小康达标县(市);其后两年,通州、启东、如东、海安先后迈入全面达小康县(市)行列。

    曾经的苏中经济洼地如皋市急了,经过2009年“全面小康决胜年”的全力拼搏,如皋也如愿跨进全面达小康县(市)行列。

    由此,经过省评估认定,2010年,南通市所辖县(市)全部全面达小康,成为江北首个全面小康县(市)群。

    这,不只是南通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历史性转折。省验收组评价:全面小康城市首度跨过长江,“对苏中苏北推动全面小康建设具有重要示范价值”。

    中央党校课题组在“南通现象”研究报告中评价:“南通生动诠释着科学发展观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充分展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壮丽景象和实现路径。”

    与之相随的,是南通城乡统筹发展的综合实力得到不断提升:地区生产总值五年平均增幅位居全省第一;2010年社会生产总值在全国地级市中列第8位;地方一般预算收入进入全国地级市十强;城市综合竞争力在长三角核心区16个城市中由第14位跃升至第7位……

    “南通成为江北首个所辖县(市)全部达到省定小康标准的地区,非常不容易,为全省‘两个率先’作出了重要贡献。”省委书记罗志军高度评价南通发展成就,寄语南通新起点上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为全省“两个率先”再立新功。

    面对省委的殷切期望,市委书记丁大卫说:“新起点上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就是要力争当好江北‘第二个率先’先行军,努力使发展质态更好一些、贡献更大一些、人民群众得实惠更多一些!”

    科学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深刻转变

    “民亦劳止,汔可小康。”源出《诗经》的“小康”,是数千年来中国人对衣食无忧、平安幸福生活的热切企盼与向往。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同志“三步走”战略构想中,小康社会的实现,是承前启后的重要一步。

    “全市最广大地域是农村,最主要人口是农民,最基础产业是农业,全面达小康的难点和重点都在农村。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农村能否达小康是最好的检验。”丁大卫说。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盆景 新农村建设 草坪 总体
 1 2 3 下一页 尾页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