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农业信息网 首页 > 农业新闻 > 三农新闻 > 正文 返回 打印

“中国近代模范县”统筹发展的时代转折

零零社区网友  2012-01-31  互联网

    本报记者 沈建华 王玉琪 冯克 陈兵

    “据江海之会、扼南北之喉”,拥大海展雄姿,挟长江以遨游!也许是占了这大江大海之灵气与豪气,江苏省南通市近代以来就是个出大人物,大手笔,大新闻的人杰地灵之地。

    近代著名实业家张謇在家乡南通大兴实业救国时,就提出了城、镇、村区域整体协调发展的观点:“各堤之内,栖人有屋,待客有堂,种蔬有圃,商有市,行有涂梁……”,着眼于“社会的整体改良”,一系列改良试点取得一定成效,南通成为名噪一时的“模范县”。但时代局限,城乡共同发展的宏愿难遂。

    2011年秋冬时节,当我们两次踏上这片土地,所见所闻,不仅为其城市文明建设的和谐融融气氛所感染,更为其大气磅礴的城乡统筹发展之势而感到振奋:前人的遗愿如今正变为现实,并以更加宏阔的气势,呈现出更多的壮和美来。

    你看,在其全面推进小康建设进程中的转折、转型和转变,给你的又何止于这壮和美!

    重返“江苏第一方阵”的辉煌转折

    2011年春节,一位曾在江苏工作过的中央领导来南通城乡考察,亲身感受江海大地上发生的巨大变化,给出了这样的结论:南通已经实现了苏北“两个率先”排头兵的既定目标,重新返回了“江苏第一方阵”。

    “江苏第一方阵”,那仿佛是百强县市聚集的苏南所独有。一江之隔,曾经将南通与江对岸的苏州、无锡隔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差距巨大的两个梯度方阵。

    “十五”末,南通的国民收入分配、产业结构和劳动力供求结构等,都呈现出了新的变化和发展拐点,但与苏南先进市县相比,仍有较大差距。

    “十一五”起始,南通提出响亮的奋斗目标:“全面达小康、建设新南通!”一场全面推进小康建设的攻坚战,在江海大地拉开恢宏的大幕。

    2007年,经省评估认定,海门市成为全省江北首个全面小康达标县(市);其后两年,通州、启东、如东、海安先后迈入全面达小康县(市)行列。

    曾经的苏中经济洼地如皋市急了,经过2009年“全面小康决胜年”的全力拼搏,如皋也如愿跨进全面达小康县(市)行列。

    由此,经过省评估认定,2010年,南通市所辖县(市)全部全面达小康,成为江北首个全面小康县(市)群。

    这,不只是南通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历史性转折。省验收组评价:全面小康城市首度跨过长江,“对苏中苏北推动全面小康建设具有重要示范价值”。

    中央党校课题组在“南通现象”研究报告中评价:“南通生动诠释着科学发展观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充分展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壮丽景象和实现路径。”

    与之相随的,是南通城乡统筹发展的综合实力得到不断提升:地区生产总值五年平均增幅位居全省第一;2010年社会生产总值在全国地级市中列第8位;地方一般预算收入进入全国地级市十强;城市综合竞争力在长三角核心区16个城市中由第14位跃升至第7位……

    “南通成为江北首个所辖县(市)全部达到省定小康标准的地区,非常不容易,为全省‘两个率先’作出了重要贡献。”省委书记罗志军高度评价南通发展成就,寄语南通新起点上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为全省“两个率先”再立新功。

    面对省委的殷切期望,市委书记丁大卫说:“新起点上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就是要力争当好江北‘第二个率先’先行军,努力使发展质态更好一些、贡献更大一些、人民群众得实惠更多一些!”

    科学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深刻转变

    “民亦劳止,汔可小康。”源出《诗经》的“小康”,是数千年来中国人对衣食无忧、平安幸福生活的热切企盼与向往。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同志“三步走”战略构想中,小康社会的实现,是承前启后的重要一步。

    “全市最广大地域是农村,最主要人口是农民,最基础产业是农业,全面达小康的难点和重点都在农村。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农村能否达小康是最好的检验。”丁大卫说。

    2005年初,南通市结合自身实际,以“民富、村美、风气好”为总体要求,在科学规划的基础上,从农民生产生活中最紧迫的实际问题入手,在全国率先启动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南通原有自然村落6万多个,农民住宅大多建于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由于缺乏整体规划,“逐水而居”、“沿路而建”成为建筑的总体风格。

    “农民‘一字式’、‘非字式’的居住习惯如不改变,就难以整体接受城市先进理念和生产力的辐射。农民居住要集中,但不应全靠行政推动,要创新模式,让集中本身充满吸引力。”南通市委常委、副市长秦厚德说。

    据介绍,南通市在江苏省率先通过了镇村布局规划编制工作,按照“不急于求成、不大拆大建、不呆板雷同、不损害群众利益”的“四不”要求,全市将141个乡镇原有的3.8万个散乱农民居住点规划成2500个,根据农民生产生活需要,平均每个行政村布设1.3个集居点,并将全部配套相应的公共和基础设施。

    汽车在如皋市经济开发区所在地柴湾镇笔直的水泥路上前行。如皋市委农工办主任朱为民指着路两边整齐的庄稼和建筑告诉记者:“这是我们如皋‘万顷良田建设工程’的项目区之一,一期工程已经拆迁972户,农民全部住进了统一建设的北郊花苑集中居住社区,老宅还耕整理出土地3120亩,全部建成集高效、生态、绿色为一体的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

    如皋市副市长杜永红介绍说,通过对老宅进行评估置换,失地农民平均每户拿到了40万元的补偿款,在新的集中居住区,平均每户流转农民可以以低于成本价200元的价格买到2.2套住房,一套用于自住,一套可以出租。由于集中居住的新型社区邻近城区,一套房屋每月能够收取1200~1500元的租金。

    “垃圾靠风刮,污水靠蒸发”,这是对目前许多地区农村环境的真实写照。垃圾箱、垃圾车、保洁员,这些听起来似乎只有城市才会有的环保专用工具和人员,如今在南通农村也已司空见惯。按照“户集、组收、村运、镇中转、县处理”的要求,南通市100%的行政村实现了垃圾统一收集、处理,“四位一体”的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管理,为全省的新农村建设创造了典型范例。

    “你别看现在我们村里三条河道两边绿树成行,休闲广场绿草如茵,可就在几年前,这里还是‘三条臭水沟,两岸垃圾山’,离老远就臭气熏天。”海安县城东镇泰宁村党委书记杨国华告诉记者,那时由于两侧工厂排污严重,加上沿线居民随意投放垃圾,穿村而过的翻身河、立新河、洋港河变成了臭水沟、垃圾场。

    后来,按照市里提出的“村美”的目标要求,村里集中对三条河进行了清淤疏浚整治,清除垃圾2000多吨,疏浚河道近6公里,两岸栽上了香樟树、柳树,树下种上花草。村里成立的全县第一个村保洁公司,聘请了23名专职保洁员,配备了两辆垃圾清运车和280个垃圾桶,使村民们的生活垃圾得到了日产日清。

    时任海安县委书记的南通市委常委、宣传部长章树山介绍说,近年来,南通市着力推行河道、道路、绿化、垃圾清运“四位一体”的长效机制,各县(市)、通州区都建立了1300人以上的专职管理和保洁队伍,县(市)本级财政直接支出均在2000万元以上。

    南通市农村有句流行语:“全面小康看村庄。”沿着204老国道从南到北穿过如皋市如城镇,但见道路两旁尽是郁郁葱葱的各色苗木,让你感觉置身于植物园中,只有树荫中间或闪现出的农舍楼宇,才提醒你正在靠近村庄。

    如城镇顾庄生态园由顾庄等7个行政村组成,拥有花卉苗木和草坪3.3万亩。园区的花木盆景和草坪销往国内20多个省市和意大利、荷兰、日本、香港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整个园区从事花卉、苗木、盆景的种植户达5460家,盆景制作园艺人员近3000名。

    在顾庄村记者看到,一排排农家别墅之间,种满了各色各类的花木,摆满了风格各异的盆景。在村民王兴明家的“花园”里,王老板笑呵呵地说,我们村家家户户都种植苗木,收益就不用说了,你看这一栋栋别墅可都是一棵棵苗木换来的啊。

    村党支部副书记钱小燕接话说,保守估计全村人均纯收入去年有1.7万元,而且家家都是天然氧吧。现在,顾庄生态园已规划出一园八区、水陆长短两条旅游线路,20多个景点的总体布局,等旅游观光产业完全建好,农民的收入还会涨。

    “村美”有“民富”,才有物质基础。南通市的新农村建设与全面小康建设的有机结合,给人的不仅是视觉的美,更有人们生活方式和思想方式深刻转变的美。

    加速城乡一体化进程的潇洒转身

    “城乡统筹的本质实际上体现的是公平原则,真正让城市改革发展的阳光普照农村大地,让城市改革发展的成果惠及广大农民。”市委副书记、代市长张国华说。

    “人人有保障,城乡都一样,年年有增长。”近年来,海门市累计投入城乡统筹建设的资金超过100亿元,民生支出占比在财政支出中超过60%。今年,海门将民生工程上升为“城乡同步战略”,即实现城乡规划、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就业保障“五个一体化”和同路、同教、同医、同保、同水、同乐“城乡六同”。

    近年来,南通市在加快城乡一体化和全面推进小康建设进程中,实现二者有机结合,构建起城乡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经济社会发展模式,让社会资源和公共财政的服务,在共同推动农村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的同时,促进农民向市民的潇洒转身。

    “城乡一体化发展,求解‘三农’问题,首先是减少农民,加速农民向市民的转化。”秦厚德说,南通作为长三角核心区城市,要在2018年左右基本实现现代化,全市城镇化率也应提高到75%左右,这就必然要求我们加大农民向市民的转移力度。

    在城镇化水平较高的海门,“十一五”期间全面推进城乡一体化就业新机制,实现“四大统一”:统一城乡就业和失业登记,统一就业准入,统一失业保障,统一就业培训。就业总量稳步增长,就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就业形势保持基本稳定。“十一五”期间,该市城镇就业人员达到13.5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68%以内。

    更为重要的是,健全城乡统筹就业机制、完善政府援助就业机制。各地亮点频现:海门在23个乡镇(园区)、3个街道、19个社区、234个村组分别建立了劳动保障服务机构。统一劳动保障服务机构名称和性质,统一服务场所和设施,统一人员配备与管理,统一工作职责和服务范围,统一工作经费。

    如今,南通统筹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已经建立,一直保持就业形势基本稳定,新农保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基本全覆盖”,城镇职工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五大基本保险覆盖率稳定在97.5%左右。

    2011年6月26日上午,丁大卫来到通州三余镇大乐村走访村民。他踏上自行车,来到村部和村卫生室。开小店的老人施丕学、村医生刘建岐、正在输液的老大娘蒲谊芳等村民告诉丁大卫,现在实行“新农合”,个人缴30元,政府补100多元,生病住院,一般能报45%,低保户能报80%,最高的可报8万元;实行了基本药物制度,药费便宜了,有小毛病都来看。村支书介绍说,全村“新农合”、“新农保”参保率达到99%和95%以上,全村40个特困户都有了低保……

    没有农民的安康,就没有农村的小康。南通市在市县两级分别设立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县以下公共卫生服务主要由政府办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乡镇卫生所及村卫生室承担。近五年来,全市基本公共卫生项目经费由人均8元提高到25元。

    在店铺林立、车水马龙、生意火爆的南通志浩和叠石桥两大国际家纺城,记者见识了当代农民的变身传奇。30出头的杨斌是叠石桥村土生土长的农民。几年时间,他成为拥有上千自主版权的新农民。

    在这里,20多万从业农民中,走出了8000多个家纺老板,其中2000多人走向海外。从不识版权为何物,到竞相创造新版权,一批农民企业家在做大产业的同时,也实现了从“泥腿子”到引领潮流的“时尚先锋”的精彩转身。

    两次采访南通,深感种种巨变背后的深刻内涵。“中国近代第一城”,已经和正在创造的诸多全省乃至全国的新的“第一”,让你坚信,更多的精彩“转身”,还将愈来愈引人瞩目地呈现在世人面前。



http://farm.00-net.com/news/3n/2012-01-31/1782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