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三农新闻

农村党建的海龙探索


    “猪儿”喂“肥”后,不少村民对村干部不放心,要求把集体经济分光吃尽。村“两委”以实际行动赢得村民信服。

    一方面,坚持以铁的制度管集体的钱。通过全体党员、村民代表大会决议,建立财务审批管理、重大事项决策等制度。另一方面,坚持用集体的钱办群众的事。投资900余万元,建成农民新村康居房;投资1300万元,修建共计8公里的海安、海康、海德路。此外,建立民生关爱资金,建立覆盖全村的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功能完备、设施配套的医疗站等等,让村民享有城市待遇,过上城市人生活。

    “发展目的是为了群众,只有群众收入不断增长才能激发他们推动发展的不竭动力。”鄢静说。

    为推动村民就业由一产向二、三产转移,村“两委”筹集创业资金60万元,扶持村民发展餐饮、开办超市;定期举办就业技能培训,在“一站式”社会保障平台公布企业用工信息,帮助600余人由田间地头走进工厂车间。

    通过这些措施,村民收入来源由单一的农业生产拓宽为股金、薪金、租金等“六金”收入,人均年纯收入比9年前增长了4倍,27%的农户拥有小轿车。

    从能人治村到精英团队治村

    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和城镇化有力推进,海龙村出现了村级组织与各种经济组织共存,本村居民和外来务工人员互融的局面。党员人数原有47人,到2009年底已有党员207人,分布情况比以往复杂得多。“在这种情况下,依托行政村设置党组织的方式已无法有效整合村域内各种生产要素,难以适应党员发挥作用的要求。”鄢静说。

    海龙村打破原来党组织设置的格局,探索采取“一统三分”的模式,即:组建海龙村海龙中小企业党委,实行统一领导;按照分功能、分行业、分年龄的原则,在村党委下分别设改革发展、综合服务、青年创业和夕阳红4个党支部,设机械、木业2个党总支。

    实践证明,这样既扩大了党组织覆盖面,使党的影响力延伸到经济、社会领域各方面,有助于区域内党的组织优势总体整合,又使党的组织体系与生产力布局体系、生产关系变化状况相适应,为海龙村的发展提供坚强的政治和组织保证。

    在海龙村,已经不是一、两个能人治村,而是一个经过考验、得到群众认可的精英团队治村。

    鄢静和村党委一班人懂得,没有事业发展所需要的人才,不能发现、凝聚先进分子共同努力,什么事都做不成。他们抓住重庆市实施万名大学生村官、万名专业技术人才支农支教支医、万名机关干部驻村这项“三万计划”的有利时机,创新引才聚才机制。不管是本村常住人员、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者,还是大学毕业生、外来打工人员,只要是对海龙经济社会发展有用之才,他们都以各种方式吸引其加盟到推动海龙发展的行列中来。

    鄢静介绍说,现在全村9250名外来务工人员中,有815名曾在城镇国有企业或机关事业单位工作过。

    一位放弃国有企业管理职位应聘到海龙的女党员告诉记者,她在原单位虽然收入高些,但总感到无事可做,在海龙村却感到事情做不完,学到了新知识、新本领,生活很充实,自我人生价值得到了体现。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海龙 土地 耕地 耕地面积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