逊克县双河麦豆轮作高标准农田项目区。
(资料图片)
编者按
1988年,中央财政设立专项资金用于农业综合开发。经过20余年发展,农业综合开发走出了财政支持农业生产发展的一条新路,为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推动农业发展方式转变、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近期,本报派出五个采访组,分赴黑龙江、河北、河南、山东、湖南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深入田间地头,走访龙头企业、合作社和农户,挖掘各省在农业综合开发工作中的好经验、好做法。从今日起,本报特开设“走进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专栏,陆续推出五省典型报道,敬请关注。
本报记者 孙林 王会 刘伟 林曹茸
这是一幅美丽的图画:千里沃野养育肥壮,遍地金黄谷满稻香。
有人说,再美的画不能当饭吃,然而,这幅全景丰收图却实实在在地填满了3亿中国人的“饭碗”——作为世界仅存的三大黑土带之一,这里用占全国1/10的耕地,生产了全国1/4的商品粮,而且粮食产能已经稳定在千亿斤以上。
“捏把黑土冒油花,插双筷子也发芽”,这里就是黑龙江。
苍茫的三江平原和松嫩平原是她宽广胸怀,雄浑的兴安岭和完达山是她坚挺脊梁,荡气回肠的“北大荒精神”是她精神魂魄,春华秋实的耕耘美景是她勃勃生机。
而始于上世纪八十年代末的农业综合开发又让这片“神奇的土地”焕发出新的活力。
2009年6月,胡锦涛总书记来到肇东市五里明镇5万亩玉米吨粮田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视察,称赞项目区发展专业合作社、建设优质高产农田,走出了一条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成功路子,并殷切寄语黑龙江,积极发展现代化大农业,真正使这片肥沃的黑土地成为国家可靠的大粮仓。
黑龙江省委书记吉炳轩指出,农业开发部门要紧密结合黑龙江实际,坚持走现代化大农业之路,围绕全省千亿斤粮食产能巩固提高工程,建设大水利,应用大农机,推广大科技,开展大合作。
在清晨最早把太阳迎进祖国的地方,现代化大农业的曙光已经照亮大地。
“综合”理念引领——
农业综合开发的“综合”优势,体现在水利、农业、生物、工程、机械等“综合”措施,人力、物力、财力和科技等“综合”投入,田、水、路、林、山等“综合”治理,经济、社会、生态等“综合”效益
穿行于黑龙江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ACD”(农业综合开发英文缩写)字样的白底绿色菱形标志随处可见,图形蕴含了农业综合开发“田、水、路、林、山”综合治理的含义。
国家农发办主任王建国指出,农业综合开发的“综合”优势,体现在水利、农业、生物、工程、机械等“综合”措施,人力、物力、财力和科技等“综合”投入,田、水、路、林、山等“综合”治理,经济、社会、生态等“综合”效益。
项目区农民形象地说,“综合”开发就像养孩子一样,从里到外,得多方面培养,把他整壮了,才能提高综合能力。
“有土斯有粮。”上世纪八十年代末,针对当时粮食生产徘徊不前的局面,党中央、国务院做出了实施农业综合开发的重大战略决策,决定从1988年开始,专门设立土地开发建设基金(后改为农业综合开发资金),专项用于农业综合开发,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特别是粮食生产能力,主要措施是改善农业基础设施,改造中低产田,目标重点直指产粮大省和农业主产区。
1988年,国务院与黑龙江省政府签订了《三江平原农业综合开发建设协议书》。明确由中央财政投资,地方财政配套,吸引企业和农民集资,进行田、水、路、林、山综合治理,把三江平原建设成为高产稳产的国家级重要商品粮基地。
“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农林牧副渔综合开发”。一路走来,农业综合开发的视野越来越宽,不仅仅是改造粮田、修路建渠,还致力于推动产业发展,改变农村面貌,改善农民生活的方方面面。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3n/2011-12-06/1760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