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互动共进。城区重点培育支柱性产业,强化城市特色,着力增强城市对人口和产业的集聚能力,提升城市品牌形象和综合竞争力。支持港口、中溪等有条件的中心镇扩容和扩权,改善城镇基础设施,增强城镇管理能力,建设产业特色鲜明、人口相对集聚、公共服务齐全的中心集镇。鼓励小村向大村集聚,发展一批综合配套及服务功能相对完善的中心村庄,农村生活条件得到全面改善。
以工哺农、以城带乡。宁国市按照“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广泛开展“部门进村”、“百企联村”、“村企共建、市乡联创”等活动,引导社会资本投向农村,建立了完善的帮扶机制。
(五)坚持集聚集成发展
培育壮大产业集群。优先承接发展创意经济为主的现代服务业,积极发展金融、物流、信息、服务外包等生产性服务业,开拓国际会展、研发设计、文化创意等新业态产业,强化对转移产业的配套服务,全面提升宁国市服务业综合竞争力;强力引入先进制造业为主的高新技术产业,提升“中国耐磨铸件之都”的对外影响力,打造中国汽车橡胶零部件生产基地和电子元器件生产基地;提升发展健康休闲为主的绿色产业,加快发展生态高效农业,扩大有机绿色食品的生产规模。开发农业的多功能性,发展观光体验农业。
打造各类要素集聚的洼地。大力发展小额贷款、资金互助、融资担保等新的融资平台,鼓励外埠来宁设立金融机构,构建和完善多层次的资本市场。出台了《宁国市金融信贷投入考核办法》,鼓励加大以农村为重点的信贷投放。宁国已成为安徽省唯一的县级“金融安全区”,被列入全省县域银行业金融服务创新试点市。深化人力资源管理体制改革,制定高层次人才培养和引进政策,重点引进学术技术带头人、急需的高层次人才,推动科技进步和产业升级。加快完善覆盖市、乡、村三级就业服务机构和网络,着力破解“用工难”问题。
“宁国模式”的经验表明:只有坚持科学发展理念,才能保持方向正确性;只有坚持生态立市方略,才能保持健康有序发展;只有坚持体制机制创新,才能永葆发展活力;只有坚持统筹城乡战略,才能实现区域均衡发展;只有坚持集聚集成发展,才能形成发展合力。
六、宁国美丽和谐乡村建设的重大启示
在中央提出统筹城乡发展必须立足“三化”同步的时代背景下,宁国彻底摒弃了传统的以资源环境为代价的经济发展方式,构建了一个经济、自然、文化、政治、社会五位一体的大生态、大循环、大和谐的城乡复合生态系统,探索了一条符合时代特征、具有宁国特色的新农村建设道路,使宁国从上世纪80年代初期一个依靠财政补贴的山区穷县,一跃成为“中国中小城市科学发展百强”。总结新农村建设“宁国模式”,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一)新农村建设需要立足生态资源。良好的生态资源与环境越来越成为一个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稀缺要素和发展潜力所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迅速发展,但也付出了较大的资源环境代价。解决资源环境约束和经济发展粗放的矛盾,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通过资源环境的倒逼机制,推动高污染粗放式的农村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改善相对滞后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美丽和谐乡村是新农村建设的必由之路。建设美丽和谐乡村,就是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由粗放型增长向集约型发展转变,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以较少的资源环境消耗支撑农村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建设农村人口集聚、基础设施配套、公共服务完善、生态环境良好的生态家园。“宁国模式”告诉我们,生态资源是新农村建设的物质基础,只有立足生态资源,保护生态资源,利用生态资源,新农村建设才能具有可持续性,才能真正体现美丽和谐性。
(二)新农村建设需要重视文化传承。文化是软实力的重要标志,是新农村建设的内涵体现。中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没有统一的模式可循,需要各地因地制宜,彰显地方特色,充分挖掘独特的地域文化元素,传承传统文化,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通过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营造美丽和谐新农村氛围,培养熏陶新时代农民,吸引企业家创业投资,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发展。通过挖掘农业地域文化创意元素,丰富农业的内涵和发展空间,增强农产品竞争优势,改变农业弱质地位,提升农业产业层次,促进农民持续增收,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物质、精神与文化等方面的需求。“宁国模式”告诉我们,文化就是生产力,开放包容、进取创新的开放型多元文化,创新创优的宁国“翠竹精神”,激励着新时代的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不断开拓创新、积极进取。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3n/2011-11-17/1752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