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三农新闻

亲近自然山水 共享生态文明


    (二)环境更宜人

    一是生态环境明显改善。森林覆盖率从2003年的67.3%提高到2011年的74.9%,被誉为“安徽省园林城市”、“全国绿色小康县”、“全国生态示范区”、“安徽省首届文明城市”、“安徽农村卫生示范县(市)”。二是生态意识显著提高。通过宣传发动和引导群众参与生态文明创建,生态环保观念深入人心,生态环保意识明显增强,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已经成为宁国干部群众的共识,建生态、倡文明的新风已在宁国落地生根。三是生态经济快速发展。形成了以山核桃、竹笋、茶叶、畜禽、种苗等特色产业为主体的生态农业立体化开发格局和以资源节约型、清洁生产型为导向的环保节能新型产业,生态农业与生态工业齐头并进,发展迅猛。

    (三)产业更协调

    以“主攻二产、加快三产、提升一产,一、二、三产联动发展”为战略,实施以城带乡、以工补农,拓展农业功能,区域产业发展更加协调。全市一、二、三产比为11∶61∶28。一是以工补农快速推进。二是农业与休闲旅游业加速融合。三是农业服务业初具规模。

    (四)城乡更和谐

    以城乡一体化为目标,推进“三化”同步,努力构建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城乡互动共荣和一体化发展的新格局,城乡发展更加和谐。一是城乡配套设施一体化。围绕“外抓大交通,内抓大配套”的思路,通过市场化运作、项目化推进和社会化参与,建成了世纪广场、宁国大道、凤凰大桥等一批基础性、民本性、带动性工程,构建了“八纵八横”道路框架,实现了城市中心北移,建成区面积由设市之初的不足4平方公里拓展到15平方公里,市区人口由2万人发展到15万人。二是城乡社会服务一体化。“十一五”期间,投入资金1569万元改造农村学校危房2.6万平方米,改扩建农村学校用房4.15万平方米,发放职业学生、寄宿生等各类资助款800余万元。实施了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出台了《宁国市失地农民养老保险办法》,制定了高危行业职工参保的相关配套政策,积极推进农民工工伤保险,城乡居民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健全。

    (五)文化更包容

    坚持文化也是生产力的先进理念,以丰富农村文化生活为重点,大力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推进农村乡风文明。一是农民文明素质逐步提高。二是群众道德法律意识显著增强。三是乡风文明基本形成。四是文化生活不断丰富。

    (六)人民更幸福

    宁国市坚持以人为本,深入推进科学发展,新农村建设成效显著,农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农村发展面貌焕然一新。一是农民收入显著增加。201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8475元,比同期全国(5919元)和安徽省(5285元)平均水平分别高出43%和60%。二是农民就业更加充分。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服务业和农产品加工业,扩大农业生产性和生活性服务业领域,增加农村就业空间;通过发展生态农业与乡村旅游业,大大增强农业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吸纳能力。三是农村面貌显著提升。重点开展“美丽和谐乡村”和“五星级村”创评活动,全面提升全市新农村建设的品位,形成“环境优美、生活甜美、社会和美”的新农村建设可喜局面。

    五、宁国美丽和谐乡村建设的基本经验

    宁国在发展生态经济、提高城乡居民收入等方面取得了令人惊叹的成绩,形成了“五位一体”的新农村建设“宁国模式”。宁国美丽和谐乡村建设的基本经验,主要体现在“五个坚持”上。

    (一)坚持科学发展理念

    宁国市委、市政府在保持决策连贯性、持续性的基础上,动员全市人民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坚持科学的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确定了人居、文化、产业等定位,明确了建设生态文明的现代化中小城市和新农村建设的战略方向。

    坚持生态文化理念。加强国民生态环境教育,培育校园生态文化,努力培养公众善待生命、善待自然的伦理观,牢固树立“生态环境就是生产力”的生态观,逐步形成崇尚自然、保护环境,循环利用、节能减排,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行为规范,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生态市建设的文化氛围。

    坚持民生优先理念。五年累计投入资金10.6亿元,扎实推进45项民生工程建设,让更多的群众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增加其幸福感和满意度。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新农村建设 休闲 强化 生态农业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