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三农新闻

切实善待农民有效减少农民


    主持人:在西柏坡的革命纪念馆,醒目地写着毛主席总结的一句话,说:有了土改的胜利,才有了打倒蒋介石的胜利。这是不是说,土改政策促进了翻身农民入伍当兵,推进了新中国的建立?

    何燕凌:是的,当时有一句话就是“前方打老蒋,后方挖蒋根”。每一次土改一结束,必有一次参军热潮。土改和招兵是紧紧结合的。得到利益的农民就积极参军,开赴前线,要保卫自己的胜利果实。历史的发展证明,没有亿万获得了土地的农民的支援,解放战争要取得胜利是不可能的。

    宋铮:那时候斗争真的非常尖锐,在冀鲁豫国共拉锯战的地方,一会儿打过来,一会儿打过去,国民党占领区,地主还乡团真的很厉害,矛盾斗争尖锐。

    这种情况下,生产力受到很大破坏。

    后来,解放区土改进行得差不多了,就开始纠偏了,发了划阶级的文件。我们下去搞纠偏工作,基础就是划阶级。当时人民日报负责一个地区的土改工作,我们有一个工作团,下去的叫工作队。工作结束后,1948年初的时候,人民日报发了整版关于当地土改工作的典型报道。

    何燕凌:土改以后,毛主席的晋绥讲话里批评了平分土地的模式,称其为“粗鄙的平均主义”,是“农业社会主义思想”,“不能搞农业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是要在工人占主导地位,工业发展以后搞的,没有工业光是农业搞不成社会主义”。那个时候很多人不懂什么是“农业社会主义”,后来胡乔木起草了一份“关于农业社会主义的问答”作为中央文件在人民日报上发表,大概是在1949年初。这篇文章我们现在都认为写得很好。但因为当时的形势发展得很快,这篇文章没有很广泛地被重视和学习。

    迅猛的农业社会主义改造

    主持人:在解放初期,人民日报的农村报道应该有很大的比重吧?农村组除了新闻报道外,有没有专题的报道版面?作为专题记者你们是否经常到农村实地采访?

    何燕凌:最初没有专门的农村报道的版面,我们直接发稿给总编室。

    1953年冬天,我们集中力量宣传过渡时期总路线,最重要的就是农业社会主义的改造,也就要大办农民合作社。那个时候安排我写通俗讲话宣传总路线,这个时候我写了一批社论。人民日报自己写社论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的。

    宋铮:当时宣传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我整身心都投入进去了。我满脑子都是对毛主席的崇拜,当时认为这种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是很英明的。如果还让个体经济发展下去,就会两极分化了,农民就会受苦了。这对农民并不利,必须把农民组织起来。其实照我们的理解,农村当时最适合的还是互助组。就是1952年、1953年时,我到农村组的时候,认为应该很好地发展互助组,能把互助组弄得很好。提出合作社以后,我们也认为合作社是一个生产组织,农业生产合作社嘛,没有把它与社会主义联系起来。只是觉得只是把合作的程度提高些嘛,比合作组织更大点、更固定点,有利于生产。自从总路线提出来后,成了社会主义改造问题,而不是生产改造问题了。最初这个思想很难扭转,农民很难接受的。这个能有利于生产吗?农民很是怀疑的。土改时农民的积极性还是很高的,后一听说要吃大锅饭什么的,农民就很紧张。结果证明大锅饭也是行不通的。

    何燕凌:什么是适合农民的?“最好征求一下赵树理的意见。”最先提出来这个说法的是毛主席。他当时说,最了解农民情绪的是赵树理,合作社如何搞要听听他的意见。赵树理说不行啊,他们老家的亲戚都觉得把土地放在一块,生产没法搞。不但没有积极性,村干部也领导不起来。赵树理说了这么一通意见。后来,决定文件出来时,头一句就是土改后农民有两种积极性,第一有个体生产的积极性,第二有互助合作的积极性。而且文件后面有好多要照顾小农经济的思想。这个就是关于农业互助合作的决定。后来就是关于农村合作社的决定。那时候,农村合作社是一个新事情,搞新闻都对新生事物特别感兴趣,积极性也特别高,我们经常到农村去搞调查、研究这个农村合作社管理、经济管理、劳动组织、土地分工、生产分配、劳动力分配、收入分配等等。当时还是初级合作社,那时候还是比较合理。当时有十来户,最多几十户。刚开始生产大发展的情景还是比较好的。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粮食 土地 锻炼 标记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