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三农新闻

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的江苏实践


    图为江苏省大丰县水稻收割场景(资料图片)

    编者按: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是几代中国人的梦想。萌芽于中国革命和建设时期的这一宏伟愿景,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不断获得丰富和发展。尤其是进入新世纪以来,走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愈加凸显其紧迫性和重要性。在现代化建设的征途上,党和政府带领全国人民戮力同心,在工业化、城镇化不断发展中,积极探索、努力推进农业现代化,成效开始显现。深入剖析江苏这一浓缩中国经济特征的农业大省,他们在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中所取得的成就和经验,值得全国各地借鉴和思考。

    □□本报记者孙林沈建华宁启文李海涛

    如果要选一个省份作为代表,撰写一部反映中国农业经济梯度发展的微缩卷本,这里可以说是一个富有典型意义的选择。

    这里,作为中国最富庶省份的代表之一,用仅占全国百分之一的土地,创造了约占全国十分之一的GDP总量。在工业化、城镇化加速推进的历史阶段,完成着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嬗变。

    这里,作为中国产粮大省的代表之一,用人均不到1亩的耕地,解决了7800万人口的吃饭问题。而且实现了粮食连续七年增产的历史性突破,总产、单产均由全国第5位分别上升到第4位和第2位,创造了中国人口密度最大省份粮食总量自给的奇迹。

    这里,作为中国资源制约严重省份的代表之一,用有限的单位面积,承载了最高比例的人口。卓有成效的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的大文章,使农民收入增幅超过城市居民收入增幅,成为城乡收入差距全国最小省份之一。

    “苏湖熟、天下足”。这里就是江苏。虽然农业占GDP份额仅为6%左右,但其粮食保障、农业增效、就业增收、生态保护、稳定社会等多种功能不断强化和凸显。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的同时,在面临更多难题、更多挑战的更高起点上,此时的江苏,正抖擞精神,向着“2020年在全国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宏伟目标高歌猛进。

    江苏有个比喻农业分量的“陀螺论”:份额在GDP中越来越小的“农业”,是“陀螺”的尖,无“尖”不转;二、三产业是“陀螺”的身,“身”大惯性大,转得才快;“尖”离不开“身”,“身”离不开“尖”;农业份额越小,承载的分量越重

    江苏繁体的“蘇”由草、水、鱼、禾四字组成,象征着江苏历史上就是鱼米之乡、富庶之地。然而,进入新世纪,鱼米之乡却曾出现“苏南还要不要水稻田”的争论。工业化、城市化走在全国前列的苏南,每一寸土地都无比金贵。效益低、份额小的农业,总被GDP的冲动,挤占有限的土地资源。

    苏南争论,折射出江苏及其代表的东部发达地区的困惑:农业份额在GDP中所占比重越来越小的江苏及东部发达地区,还要不要重视农业?

    党中央、国务院高瞻远瞩,提出了“两个趋向”的重要论断,作出了“三化同步”的战略部署,特别是在今年全国“两会”上,胡锦涛总书记提出“江苏要力争在全国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殷切期望,让江苏的同志更加明确了思路,坚定了信心。

    事实上,江苏历届决策者们对现代农业的地位和功能的认识,都清醒而深刻。在他们的头脑中几乎都装着一个比喻农业分量的“陀螺论”:份额在GDP中越来越小的“农业”,是“陀螺”的尖,无“尖”不转;二、三产业是“陀螺”的身,“身”大惯性大,转得才快;“尖”离不开“身”,“身”离不开“尖”;农业份额越小,承载的分量越重。

    2010年江苏人均GDP为7700美元,位居全国第一。农业和粮食生产松一松,相信数值绝不止于此。但是,江苏从未放弃或放松农业,从改革开放之后就开始的“以工补农”,到之后的“以工建农”,从前些年实施的“以工业化致富农民、城市化带动农村、产业化提升农业”的“三化”带动战略,到近年来实施的农业规模化、产业化、标准化、集约化和信息化“五化”联动战略,江苏的“三化同步”,实际上已提前实施了好些年。正是因为多年来的不懈努力,江苏在打造工商业强省的同时,也铸就了农业强省的牢固地位。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农业现代化 粮食 土地 农业发展
 1 2 3 4 5 6 下一页 尾页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