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三农新闻

建设农村文化促进乡风文明


    以“尊重”为核心的礼仪文化。中华民族素来是礼仪之邦,农村人更是以纯朴、热情、厚道而著称,这为我们弘扬和发展礼仪文化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我们今天要倡导的礼仪文化,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接人待物要讲究文明礼貌,包括文明用语、衣着打扮等,我们不妨把它称为“形式礼仪”;二是对待社会和他人应存感恩之心,姑且将其称为“行为礼仪”。其实,这两个方面都是以“尊重”为核心的。我们要在农村大力倡导尊重人、尊重人的劳动的风尚,要使农民明白社会分工不同,正是每个人都在为“我”提供着不同的“服务”,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才有我们幸福美好的生活。应善待社会、善待他人,消除那种不分青红皂白、动辄“仇官”、“仇富”的极端心态。

    以“宜居”为核心的环境文化。现在很多农村硬件水平提高了,但缺乏设计和规划,一味地向城镇看齐,并排盖楼房、外墙贴瓷砖、水泥漫地面等,失去了乡村本来的韵味和特色,没有一点美感。倒是一些古村落,留给人们无尽的文化享受。城乡一体化不等于城乡一样化,新农村建设应注重乡村文化符号的保留。作为大城市郊区的农村,更要适应市民休闲生活的需要,注重文化形象的设计,深刻挖掘村落的历史文化内涵,突出“宜居”、“宜业”的核心价值取向,加强人文精神的塑造,建设民居错落有致、环境优美宜人、村与自然和谐、绿化美化景观化特点凸显的新农村,这样,既可以以环境育人,又可以借文化兴业。

    培育乡村文化发展的土壤。一、精心“设计”有利于文化形成的环境条件。农村良好文化风尚的形成,需要创造相应的环境。这个环境不仅是一种文化符号,同时也是一种人文精神的塑造,有的甚至还是一种产业的昭示。京郊不少乡村,都很重视这种文化环境的营造,如朝阳区高碑店村的古典(家具)文化,何各庄村的创意文化,怀柔区北沟村的传统经典文化等,利用文化墙、雕塑、民居、宣传栏等彰显文化特色,展示环境面貌。

    二、建立有利于农村文化稳定发展的制度保障。就行政村而言,每个村都是一个自治组织,有利于形成自己独特的文化“小气候”,所谓“十里不同俗”就是这个道理。京郊有不少村干部就很擅长利用这种体制,将村民应尽义务文明行为要求写进村民自治章程和村规民约中,经村民充分讨论后实施,形成了规范性制度,久而久之就形成村民自觉践行的文化风尚。

    三、采取有利于农村文化健康成长的激励办法。群众是文化建设的主体,农村文化建设应以鼓励为主,激励调动多数人参与的热情。农村多数群众都有抑恶扬善、张扬正气、崇尚文明的良好愿望,关键是村组织能否顺应群众意愿、针对群众“随众”心理,采取行之有效的办法。这些激励办法可以是物质的,也可以是精神的,应视具体情况而定。

    四、营造有利于农村文化不断提升的活动氛围。农村是熟人社会,需要建立文化活动平台,满足群众沟通、交流、参与的要求,为农村文化建设营造一个健康向上的良好氛围。按照中央文明委的要求,乡村应以“我们的节日”为主题,利用春节、清明、端午、中秋等重要民族传统节日,注重挖掘传统节日所蕴含的民族优秀文化,引导村镇组织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纪念或节庆活动,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彰显民俗文化特色,满足农民的精神需求。

    五、实施有利于乡村文化脱颖而出的政策措施。本着“宜居”、“宜业”的村落文化建设要求,应积极扶持引导有条件的农村开展特色文化乡村建设,同时提供有力的宣传支持。特别要针对民间文化资源丰富、手工艺特长突出的乡村,鼓励发展“一村一品”的特色文化,加强古村落、古建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依托生态、农业等资源,发展旅游文化产业,打造有影响力的文化名镇、名村。

    总之,开展农村文化建设,要紧密结合实际,因地制宜,既要尊重传统,又要推陈出新;既要整体推进,又要突出特色。应抓住建设新农村这个有利契机,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把文化建设植入新农村建设中,在改善农村物质条件的同时,创建农民安居乐业的精神家园,促进农村的和谐稳定发展。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新农村建设 核心 总体 真抓实干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