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三农新闻

才溪穿越时空的光荣


    当改革开放的春风吹到下才村的时候,客家人那融入血液里的勤劳勇敢、吃苦耐劳、敢闯敢干的特质霎时被激发开来。

    早在明清时期,才溪就是远近闻名的建筑之乡,盛产能工巧匠,对于这里的孩子来说,走向人生的第一课就是拿起榔头搞建筑,“九军十八师”们在参军以前,也大都以此为生。政策放开了,从不甘于贫困、敢为人先的才溪人,重新拾起祖传的手艺,走出山门闯世界。

    王桃高今年58岁了,1977年从部队退伍后回到村里,改革开放后,他也是和同村青年们一起闯特区的。他对记者说,“别看我们是深山里的人,但骨子里都有股不服输的劲儿,身上一分钱没有,我们敢往大千世界里奔。”

    村里最先走出去的是老红军林攀阶的侄子林瑞万。他走出大山,在广东一个完全陌生的地方,一切从零开始,先是帮人修补铁桶、脸盆,后来慢慢发展,靠帮人打井起家,现在是东莞一家建筑公司的董事长,资产过亿元。

    在“列宁台”后面不远的地方,有一栋特别气派的别墅,问起这栋漂亮别墅的主人,王桃高给记者

    讲了王兆先的故事。“这是王兆先的家,是村里最先那批闯深圳的人。改革开放前,他家是村里最穷的户,一扇破木门歪歪斜斜的,房子比人家的厕所还矮。改革开放了,他跑到深圳,承接了一个打井的活,这是我们整个才溪承包的第一口井啊。”

    由于初来乍到,不熟悉地质、地形,虽然王兆先没日没夜地干,但是,他承接的第一口井没有打出水来,一分钱没赚到不说,借来的3000多元钱也泡汤了。“那时候的3000块钱,对我们来说是个天文数字啊,整个村的人都震动了,认为王兆先完了!”王桃高回忆着当时。

    “王兆先就是不服输,他认真总结了教训后,在认为有把握时,又用‘包水质、包水量、包工程质量’的‘三包’方式,承包了第二口井。这次他成功了!就这样,他挖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

    1982年的时候,王兆先骑着摩托车回到村里,轰动了全村,大家都跑出来看稀奇,因为当时只有公安部门才有摩托车。1983年,王兆先开了一辆凌志汽车回来了,这是闽西第一辆私家轿车。

    才溪人抱团,但凡在外面赚到钱的人,回来都会带一批人出去。革命战争年代,村里80%的青壮年为了中国革命的胜利离开家乡参加红军;改革开放以来,又有80%的青壮年离开家乡,南下踏上了建设深圳特区的征程。

    “如果到珠三角,你看到哪里有水塔,哪里就能找到我们才溪人。”王桃高自豪地说。如今,才溪人凭着精湛的技术、可靠的信誉,在特区深深地扎下了根,承包了“锦锈中华”、“世界之窗”等深圳80%以上的给排水工程,涌现出了一大批建筑企业家。

    人们清楚地记得,上世纪90年代每年春节,当冬日的暖阳照射在村里的土地上时,数十辆奔驰、宝马等豪华轿车从珠三角回到家乡,在319国道线上形成了蔚为壮观的风景线。据介绍,下才村现有728户、3450人,其中拥有上亿元资产的就有四五户,千万元以上的富翁50多户,百万元以上家庭更是超过百户……

    如今,才溪人的建筑市场已不仅仅局限于深圳、东莞、珠海等地,而是由南往北转向上海、厦门乃至全国各地了,他们的经营触角也由最初的以打井、建水池为主,延伸到今天从事钢结构工程、污水处理、房地产开发等领域。

    “红土先锋”续写光荣

    昔日躁动的山村现在已回归宁静,在才溪,没有被工业染指的喧嚣和污浊,充盈视野的尽是一派青山绿水、鸡犬相闻的田园风光。当汽车、洋房、富甲一方已不再是这里的专有名片时,今日的才溪,红军后代们拿什么来继续先辈的模范和光荣?

    去年9月,下才村被县里确定为首批新农村建设整村推进典型和“红土先锋党支部”建设重点村。“这是新时期党对才溪的新要求,我们一定要继承、发扬老一辈的光荣!下才村没有工业,我们要把生态农业、劳务输出工作做好,打好红色旅游这张牌。”王桃高坚定地表示。

    与全国其他村庄一样,下才村里生活的也大多是妇女、老人和儿童,绝大部分青壮年都外出务工了。村里的党员在家里发挥先锋、帮带作用,为家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土地 后代 外出务工 总结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