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三农新闻

在用工荒背景下,农民工该做什么


    □□ 本报记者吕兵兵于洪光

    在全国各地闹起“用工荒”的时候,为什么山东青岛港的农民工队伍始终扎根港口,服务港口?青岛港的农民工在想什么,做什么?带着这样的疑问,记者深入当地农民工中间,找寻答案。

    重新认识“打工”两个字

    今年26岁的苏升伟,来自山东沂南,他的打工故事很有代表性。2002年,初中毕业后的苏升伟在沂南一个酒店打工。“干一些重体力活,天不亮就起床干活,夜深了才能回到阴暗潮湿的地下室睡觉,经常挨骂,动辄就以辞退要挟。即使这样,每月还拿不到700元钱。在那些难熬的日子里,没有人格的尊严,学不到什么本事。我感到农村孩子出外打工真难,我很痛苦,不知道今后的人生道路该怎么走。”苏升伟回忆说。

    2005年,苏升伟到沂南县劳动局备案,通过劳务输出,来到了青岛港,成为青岛港物流公司的一名叉车司机。在青岛港的经历让苏升伟重新认识了“打工”两个字:“第一个月参加培训,就领了1500多元的工资。随后,从学习、教育、培养到衣食住行,给我惊喜不断。各种福利、劳保用品同正式工一样;涨工资、发大奖、送大礼同正式工一样。自己政治上有荣誉,学习上有进步,技术上有绝活,生活上过好日子。”

    今年24岁,来自山东宁津的贾自刚,有着跟苏升伟一样的经历。现在,他已是青岛港最年轻的机械队班长,他的吊车操作技术让他“关键时刻扛大活、技术比武拿大奖”。“去年,我被评为‘集团突出贡献农民工’,拿了1.6万元的大奖;去年11月18日,同青岛港签订了正式劳动合同,成为了青岛港正式职工。”贾自刚说。

    谈及将来,贾自刚说,要给青岛港“打一辈子工”,要在自己的岗位上研究技术,向“专家型工人”转变。

    启示:目前,农民工的平均就业周期为9个月,也就是说,这一群体平均9个月就会换一份工作。调研发现,“滑动”的根本原因源自理想与现实的差距,缺乏归属感。其实,对于习惯了漂泊的农民工来说,他们更渴望稳定,只是目前很多企业的很多做法,让这种渴望变成了“奢望”。

    强化技能才是关键

    “朱家三兄弟”是青岛港脍炙人口的农民工故事。“指的是我们老朱家弟兄三个,除了我,还有大哥朱广祥、二哥朱广林,现在都在前港公司上班。”三兄弟里的老三朱广田说,“我们兄弟三个的媳妇,现在也都在前港公司,从事后勤保洁工作。我们一家6口一个月的收入,全算起来差不多2.5万元,一年下来就是将近30万元。”

    朱广田认为,三兄弟都能在青岛港扎根,是因为“青岛港对待农民工一视同仁,一个单子开工资、一个平台谋发展。我们三兄弟珍惜这样的机会,苦练技术,强化本领,实现了自身的价值。”

    朱广田说,港口保障农民工培训学习、技术评级、成长晋升等方面的权益,让他觉得“有干头、有奔头”。他连续8次被公司评为“十佳农民工”,2005年被提拔为值班队长,2006年又担任了副队长,还入了党。“2009年4月,集团又把我推荐为‘青岛市劳动模范’,后来跟港口签订了正式劳动合同,一家3口的户口也转到了青岛市,成了城里人。”朱广田说。

    徐万年更是青岛港的“明星农民工”,1990年入港的他,现任青岛港西联公司党委书记,被称为“副县级农民工”。回首这些年在青岛港的成长,徐万年感慨地说:“在青岛港,只要有一技之长,不管是扛包的、种地的、军营的、院校的,一样大有作为。”

    启示:时至今日,我国仍然处于工业化发展阶段,需求量最大的仍是技术工人,而大学生人数过多,技术工人人数偏少,是造成劳动力市场供求不平衡的一个重要原因。对于不缺吃苦耐劳精神的农民工来说,真正掌握技术,才是职业发展的关键。

    常怀干事创业的责任感

    青岛港人事部副部长于晓然感言:农民工这个群体,最大的特点是朴实勤劳,常怀感恩之心。企业只要真心实意善待他们,他们就会加倍地回报企业。而反过来说,越是怀着干事创业之心的农民工,无论他从事什么工作,企业都会喜欢,都会优先考虑他的发展。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群体 连续 强化 劳务输出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