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国际农业新闻

土壤修护工作任重道远理论实践契合最为关键


土传病害应对:预防为主综合防治

随着农业大规模集约化种植的发展,倒茬轮作越来越困难。中国设施蔬菜栽培面积已近6000万亩,生产蔬菜总供应量的40%。但连作障碍是制约设施蔬菜健康可持续的瓶颈,也是一个世界性难题。由于连年种植,土传病原菌和虫卵累积,土传病虫害发生严重,已成为农业生产中的突出问题。土传病害的祸首有真菌、细菌还有病毒、线虫、地下害虫以及其他的病原体,所以病害的特点是种类多、范围广、传播快、危害大、治理难。生产上对此的“大药大肥”治理防治效果差、蔬菜农残高、环境污染严重,引发社会忧虑。

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研究员曹坳程表示,由于缺乏有效防治技术,目前土传病虫害主要采用的农药灌根防治方式,不仅造成土壤恶化,且极易造成农药残留超标和地下水污染。多年的实践经验表明,“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是极为正确的。与发达国家对比,我们目前注重的是“综合防治”,而发达国家更加注重“预防为主”。难以防治的土传病害,主要采用预防为主的方针,预防病虫害的发生,将减少农药的使用,是最为有效的植保技术。另外,由于杂草有很多优良特性。针对杂草把有用基因利用起来以后,不需要施肥和打农药。“未来农业的一个希望在杂草上”。中国土壤的消毒技术有化学和非化学的,这些技术目前有很大的进步。其中生物熏蒸、焚烧、旋耕等治土传病害非常好。

寿光市农业技术推广协会会长王友福同样表示,通过好的田间管理方法,可以预防土传病害的发生,从而种出健康农产品。提升农产品品质一是前期干旱、少肥、让作物长出强大的根系;中期充足给水,后期再干旱,种出的作物就好吃了;第二是“计划生育”;第三个要控制结果的位置。

盐碱地改良:用新技术降低盐碱危害

据统计,中国的盐碱地面积达9900万公顷,占世界总量的十分之一。其中约3500万公顷可以改造利用,改良潜力巨大,是重要的农业土地后备资源。中国盐碱土分布广泛,主要包括(1)东北松嫩平原盐碱地,(2)东部滨海盐碱地,(3)黄淮海平原(河流两岸)的混合型盐碱土,(4)半荒漠境内陆盐碱土,(5)青海新疆极端干旱的漠境盐土。

盐碱地土壤改良不仅是农民丰产增收的迫切需求,也是国家土地科技创新的重要内容。中国农业大学高子登博士表示,由于温室、大棚等栽培条件下的土壤缺少雨水淋洗,温度、湿度、通气状况和水肥管理等均与露天栽培有较大差别,设施栽培又长期处于高集约化、高复种指数、高肥料施用量的生产状态,导致了土壤次生盐渍化。就设施农业而言,盐渍化主要的防治方法有这几点:增施有机肥生物菌肥、测土配方施肥、生物降盐、深翻、淋雨和灌水排盐、膜下滴灌、换土或掺沙、轮作。在总结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他们开发出盐碱土的综合生态改良的新技术,通过加入新型高分子改良剂、功能性抗盐碱缓/控释肥料、抗盐碱种子处理剂等综合措施进行盐碱荒地改良,在多个区域均取得了大面积的改良成功。针对松嫩平原苏打碱土,滨海盐土,内河两岸混合盐碱土等不同的盐碱类型,通过加入不同的“新型土壤改良剂”和系列新型专用功能肥料,可以显著降低盐碱危害,土壤结构和理化性质发生了改善。

土壤调理产品:应兼顾土壤三大功能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刘建明研究员表示,植物根系吸收养分有两种方式:水溶性养分通过吸水来吸收,叫直流;植物根系会分泌出根酸,能够把一些微小的物体颗粒溶解,吸收里面的枸溶性养分,是截获。水溶性产品具有纯度高、用量小、水可溶、见效快等优势。不过在改良土壤上,其贡献不大,因为一场雨就冲走了。枸溶性产品正好相反,对于土壤的改良和培肥具有重要意义。水溶性产品近些年发展快速,已经遇到瓶颈,而枸溶性产品的发展,或许将在土壤修护中找到新商机。枸溶性产品改良土壤,提高土壤自身肥力,我们称之为土壤调理剂。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化肥 施肥 发酵 盐渍化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