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全球农药制剂销售额增长放缓,随着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农业和其他相关行业对农药提出了新的需求,公众对食品安全的关注度日益提高。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农药行业同其他行业一样面临新的挑战,资源和环境约束不断强化,各种管理法规持续出台,劳动力等生产要素成本不断上升,农药行业调整结构、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刻不容缓。
2015年,在市场行情普遍下滑的背景下,非农业用药领域成为农药企业掘金的利润增长点,互联网的融入给未来农药行业的发展带来无限想象空间。
产业变革面临严峻挑战
2015年是“十二五”规划的收官之年,在这段时间里,中国形成了包括科研开发、原药生产和制剂加工、原材料及中间体配套的较为完善的产业体系。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正在引发深远的产业革命,形成新的生产方式、产业形态、商业模式和经济增长点。中国农药行业和全球其他行业一样,在新一轮变革中面临严峻挑战。
目前,中国可生产的农药品种有500多个,常年生产农药品种300多个。2014年全国农药产量达到374.4万吨,农药工业主营业务收入3008.41亿元,实现利润225.92亿元。2011~2014年,中国农药实现销售收入年均递增17%,利润年均递增23.9%。
在快速增长的4年中,中国的农业行业呈现六大特点:第一,企业集中度提高,江苏、山东、河南、河北、浙江5省集中了全国近50%的企业,销售额占到全国的68%。在销售额超过10亿元的38家企业中,有28家集中在这5省。第二,企业规模壮大。“十二五”期间先后有9家企业上市,上市公司增加到30多家。第三,销售额提高。2010年~2014年,超过10亿元的企业由10家增加到38家,有5家企业跻身全球农药20强。第四,产品结构更趋合理,产量、消费比渐趋平衡,环保型制剂市场份额迅速增长。第五,进出口结构发生变化。2014年农药出口量164.17万吨,其中制剂产品的出口量增加较多,达到了102.49万吨,已经超过原药出口量,并开始进入欧美等高端市场。第六,技术创新取得一定成绩。在此期间,共有30个创制品种进入市场,累计推广面积3亿亩以上,部分产品的销售额超过2亿元,“十二五”期间累计收入达到10亿元。
但是,国内部分企业规模小、竞争力弱的局面没有改变,与跨国巨头相比差距依然较大。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例不到1%,与国外同行相比严重不足。在产品结构方面,产品同质化现象依然严重,剂型结构不合理,农药助剂研发滞后,个别高毒品种目前仍在使用。
登记管理日趋严格
随着环保意识和食品安全意识的提高,人们对农药的研发、生产、销售、使用提出了越来越严格的要求。农业部种植业司副司长陈友权在上海农药交流主题大会上表示,目前,中国在农药登记、试验管理、审批管理等过程均存在一定不足。比如农药登记试验存在很多不必要的审批;对农药登记试验单位管理薄弱,管理不统一,日常监管和违规处罚不力;农药登记存在许多管理漏洞,如新农药登记找捷径、老旧农药安全风险突出、评审工作不够规范等。下一步,将完善农药登记试验管理,实行试验审批、备案制度,新农药、新制剂登记试验需审批,其他备案;制定农药登记试验管理办法,规范试验审批、样品、合同、过程、报告等;完善农药登记试验单位考核认证制度,实行行政许可、强化日常监管和违规处罚。完善农药登记审批管理,堵住新农药登记漏洞,严格食药同源、观赏植物、卫生用新农药登记的受理和审批;强化老旧农药安全风险管理,严格老旧农药补齐登记资料制度、完善老旧农药使用安全监测、风险评估、依法退出制度;规范农药登记审批工作,如专家库、会议审批、回避、保密、资料补充等。
根据今年10月1日出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中国将加快淘汰剧毒、高毒、高残留农药,禁止将剧毒、高毒农药用于蔬菜、瓜果、茶叶和中草药等国家规定的农作物。按照初步计划,中国将在2019年之前淘汰溴甲烷和硫丹,2020年,淘汰涕灭威、克百威、甲拌磷、甲基异柳磷、氧乐果、水胺硫磷(2018年撤销登记),2020年后,陆续淘汰其他高毒农药。同时,继续开展高毒农药定点经营试点,结合《农药管理条例》修订,制定完善配套规章,所有农药产品实行电子信息(条码)标识,农药经营实行计算机管理,高毒农药经营实行专柜销售、实名购买、电子台账、可追溯管理。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2/2015-11-20/3358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