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国际农业新闻

洞庭湖低海拔水稻产量创出新高


袁隆平院士(左一)听取验收组组长邹应斌(右一)汇报

没脱净的稻子用手刷下来

收割

□成华彪

10月11日上午,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本部基地举行超级稻第五期攻关现场收割验收。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早早来到现场,挺幽默地说:“今天我和我的团队是运动员,你们验收专家是裁判员,听你们的!”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湖南省农科院、湖南省农委、湖南省种子管理站、袁隆平农业高科股份有限公司的8名专家教授前来验收,称重量、丈量面积、测水分,准确计算亩产量。验收组组长、湖南农业大学教授邹应斌现场宣布:最高亩产1012千克,平均亩产950千克,创洞庭湖低海拔地区产量新高。

当天早晨大雾笼罩,原定9时30分开始收割,因露水太大被迫推迟到10时30分开始。两台收割机,配备了10多位农民协助收割。因为是国家杂交水稻研究中心6位专家种植的“打擂田”,其产量不仅关系到打擂专家的个人荣誉,更重要的是关系到科研成果,这就不是“粒粒皆辛苦”的问题,而是粒粒关乎科技含量。所以,前来协助收割的农民和专家们对收割机漏割或是脱粒不净的都格外计较,一穗一穗从地上捡起来,从收割机抛出的稻草里捋出来,用手刷下来装进袋子里,煞是认真。

验收专家亲自拉着皮尺一块田一块田丈量,从收割机下卸下的每袋稻子当场编号,现场一袋一袋用电子秤称重,用水分检测仪测水分,然后根据水分比例折算干稻实重。收割的第一块田是李建武专家种植的,十几袋稻子称完后总重量出来了。袁隆平院士不忘提醒:“还要扣除蛇皮袋的重量哟!”其严谨态度可见一斑。

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为了鼓励专家大胆创新,多出成果,每年在本部基地摆“擂台”,专家们使用相同品种、相同的肥料,各使招数种植一块试验田,收割时请外部专家来验收,对产量最高者给予奖励。从杂交稻到超级杂交稻,一级一级台阶往上攀爬,就是专家和研究员们如此比拼出来的。

此次有6位专家参与打擂,胜者为30出头的专家李建武。

老天赏脸,大雾散尽,南国的太阳依然很热辣,田园亮堂,人们的心里也亮堂。

袁隆平院士戏称自己当天只是个“运动员”,称验收专家才是裁判员。看着攻关项目水稻长势特别好,这位85岁的老人表现出异常的热情和兴奋,介绍情况,接受采访,运动量够大了!

据介绍,长沙地区属洞庭湖低海拔地区,国家杂交水稻研究中心本部基地海拔高度只有20米多一点。种植水稻的最佳海拔高度在300~600米,昼夜温差大才利于稻子生长。要种好作物,基本要素是“四良”:良种、良法、良田、良态。本部基地只占住了前两良:良种———其团队培育的“超优1000”,在一些具备良好种植条件的好几个百亩连片种植区都实现了超级稻第五期攻关目标,每公顷16吨,换算成每亩就是1067千克,所以称“超优1000”为最好的种子是毫不夸张的。良法包含两个方面:优良的肥料和科学的种植方法。本部基地全部采用新洋丰超级稻专用肥,而且该肥料已全面进入国家杂家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承担的第五期攻关项目、三一工程、百千万工程和种三产四工程等四大研究项目中试验示范。该肥料在试验示范中显示出优良的品质。除了肥料这一块,本部基地是中心专家团队自己种植的,科学施肥、科学种田,为第二个良提供了充分保障。但后两个良本部基地都不具备,这里既有沙漏,也属冷浸田,不光海拔低,夏天田间气温最高的时候达48摄氏度左右,这么高的气温是不利于作物生长的,白天40多摄氏度,夜间还是30多摄氏度,昼夜温差小,同样不利于作物生长。在这样的情况下,亩产超过1000千克,非常不简单!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水稻 种子 亚热带 脱粒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