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为何不愿流转土地?———来自河北雄县基层种植户的调查
编者按:伴随中国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农业物质技术装备水平不断提高,农户承包土地的经营权流转明显加快,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已成为必然趋势。农业部提供的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6月底,全国家庭承包经营耕地流转面积3.8亿亩,占家庭承包耕地总面积的28.8%,比2008年底提高20个百分点。从宏观数字来看,近30%的土地已经流转,说明土地规模化经营成为大趋势。那么,基层一线农民在土地流转过程中是怎么考虑的?为何越来越多非农经纪人投资农业,而种植户不愿长久地流转土地?近日,记者在河北保定雄县与几位种植户进行了座谈,从他们那里得到的是与宏观趋势不一样的答案。雄县的具体案例给我们展示了土地规模经营和土地流转更具体的一面,值得深入反思。
5月5日,记者与河北雄县雄州镇、龙湾镇、张岗乡的10位种植户进行座谈发现,一些农民在土地流转大潮中心存担忧,不愿将种植多年的土地流转出去。同时,对于承包户来说,资金扶持、保险和技术成为亟待破解的三大难题。
两个担心制约土地流转
雄县是农业大县,2012年耕地面积134.3万亩,以小麦、玉米等粮食作物为主,经济作物为辅。“现在土地流转速度很快,我们这里很多村都有包地大户,主要是以小麦和玉米为主的合作社。”张岗乡刘家铺书记刘振峰告诉记者。
“在土地流转过程中,你们有没有什么担心的?”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马骥问道。“当然有。土地流转出去了,还能不能回来?土地流转了是不是种粮食?”刘书记答道。确实,在新一轮土地流转中,一些地方将土地集中,开展旅游园区、采摘园建设,脱离了生产粮食的属性。
几位种植户反映了一个重要问题,就是不能长时间承包。来自雄州镇崔村的刘志本有30亩地,算是包地大户了,但承包土地只能一年一签或两年一签。“我是村里的,大家都认识,所以敢承包给我。如果是外村或者其他地方的,承包不会超过一年。” 刘振峰告诉记者。
刘振峰所在的村有8000多亩土地,土地流转后,要么是集中起来的土地面积小,要么是承包期限短。农民最担心一旦遇到天灾,就没粮食吃了。还担心土地承包出去以后,还能不能拿回来。
“当前农村弃耕毁约现象越来越多。一方面是市场形成倒逼机制,另一方面还是农民的传统思维。他们有两个担心:一个是土地承包权流转出去以后还能不能收回来,一个是土地流转出去是不是继续种粮食。”马骥教授研究农村土地问题多年,在他看来,农民和承包户都不用担心,因为党中央和国务院多次提出、多次明确,土地流转的主体是农民,要尊重农民的意愿,流转出的土地重点用于粮食生产,并提出利用五年时间为土地确权,解决土地“四至不清”问题。
2014年国务院下发的《关于引导农村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意见》指出,要坚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坚持依法自愿有偿,保护农民承包权益,不能搞大跃进,不能搞强迫命令,不能搞行政瞎指挥。要确保流转土地用于农业生产,重点支持粮食规模化生产。鼓励创新土地流转形式。鼓励农民以多种形式长期流转承包地,鼓励通过互换解决承包地细碎化问题,稳步推进土地经营权抵押、担保试点,允许农民以承包经营权入股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等。
惠农政策远离承包小户
“我们这里流转的都是几十亩,没有上百亩的。国家能不能给我们这些小承包户一些支持政策?”除了对土地流转政策是否不变持怀疑态度外,雄县的种植户还提出另一个问题。刘家铺的杨长水有50亩地,在他看来,国家虽然出台了很多政策,但大部分都是向几百亩、上千亩的种植户倾斜。
农业生产面临很多风险,农产品价格下滑、自然灾害时有发生,一旦经营管理不善,前期投入的肥料、种子、地膜、农药费用就打了水漂。“我们这里有很多承包小户,几十亩地虽然不大,但相比每人两亩地也不少了。而想赚钱还是不容易。”作为当地经销商,雄县志佳农资公司王书明告诉记者,如果流转500亩地,人力投入、大型机械作业都比较便宜;而对于只有50亩的小户,买农机、雇人力都不合适。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2/2015-06-01/3354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