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笔收购的背后,折射出的是行业对微生物肥料的推崇。在传统的化肥行业里,微生物只能算是一个边缘领域,但世易时移,当化肥陷入一系列尴尬时,微生物肥料的战略角色日益重要,并且与化肥产业的嫁接和融合逐渐提速。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传统的大化肥骨干企业开始频频关注微生物肥料,大资本进入速度加快。除了芭田之外,事实上,中化化肥、中农、首农等央企、国企均在全国布局代工合作,金正大与来自挪威的阿坤纳斯进行了战略合作,后者正是一家跨过微生物肥料企业。
传统的施肥模式存在四大弊端:重化肥,轻有机肥和微生物肥料;重氮肥,轻磷钾肥;重大量元素,轻中微量元素。肥料的不合理使用影响生态环境和食品安全,而微生物肥料已成为解决前述问题、发展绿色农业不可或缺的产品。微生物肥料是高度契合绿色农业内在要求的农资产品,微生物身兼三职:分解者(秸秆分解、土壤有毒有害物质降解等)、转化者(磷、钾钙镁等养分的有效形态转化)、生产者(生物固氮、产生各种促生物质),它是农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也是作为生物产业、高技术产业和新兴产业国家支持发展的基础。
生物肥包括微生物菌剂、生物有机肥和复合微生物肥三大类,目前企业总数已达950个,年产量1000万吨,年产值180亿元,累计应用面积达2亿亩。据估测,5~10年内,生物肥料的需求量将达到4500万吨左右。事实上,在全部新型肥料的产能当中,生物肥的总产能应该已经处于第一的位置。
国家政策的倾斜为微生物肥料崛起创造了优越的环境。2006年,农业部启动土壤有机质提升补贴项目,安排专项资金1700万元实施秸秆还田腐熟技术,通过政府采购秸秆腐熟菌剂提供给各示范点应用;到2013年,扶持资金总量达7.8亿,同时启动了大豆根瘤菌剂试点补贴500万元。
某种意义上,2012年是微生物肥料大发展年。当年,国务院发布《生物产业发展规划》(65号文),将微生物肥料纳入“农用生物制品发展行动计划”,微生物肥料产业被定位于战略性新兴产业。
目前,微生物肥料产业“十三五”规划正在制定当中。据记者从参与政策制定的有关人士处了解到,国家发改委和科技部在酝酿起草文件,计划对复合微生物肥料制定一项类似扶持测土配方施肥一样的倾斜政策。
复合微生物肥料是指微生物经工业化生产增值后与营养物质(氮磷钾、有机质等)复合而成的活菌制品,从而拥有了“化肥速效、有机肥长效、微生物肥料促效与转化”的综合效果。农业部微生物肥料质量监督检验中心主任李俊、农业部全国农技推广服务中心技术促进处处长周泽宇等专家均认为复合微生物肥料未来将拥有更快速的扩张空间,原因就在于与单纯的推广微生物菌剂或有机肥相比,复合微生物肥顺应了农民的传统施肥习惯(离不开化肥),利润上也能满足企业和经销商需要,更重要的是,它也保障了政府追求生态环境保护的目标。
作为一门新兴产业,微生物肥料得到了政府的大力支持,同时也正在受到市场追捧,热潮之下泥沙俱至,归纳来说,微生物肥料在以下几个方面亟待提升:
一是现有肥料企业设备简陋、生产工艺落后、生产环境恶劣。一些小型的菌肥类企业,由于缺少相关检测条件,无法对产品的质量把关。作为一种活菌制剂,微生物肥料使用效果受施用方法、环境条件等多方面限制,加之售后技术服务跟不上,导致产品效果不稳定;此外,劣质产品充斥市场现象普遍存在,影响了微生物肥料的进一步推广应用。二是生物肥料不同于化肥,评价指标中各种生物量的测定繁琐,数据采集不能准确定性、定量,靠企业的力量做量化效果评价困难,企业、监管部门田间试验基本以增产作为效果指标,而对提高品质、生物防控、土壤质量提升、微生态环境改善的评价专业性很强,造成全国生物肥料同质化严重。三是中国生物肥料菌种资源丰富,但目前能够应用在生产上,稳定、高效、抗性好的菌种并不多,基本上还是几株常用的芽孢杆菌,而像木霉、黑曲酶、酿酒酵母、乳酸菌、白僵菌及放线菌资源等都有很好的开发价值和前景。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2/2014-11-04/3348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