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两年,作物的“碳营养”成为了不少业界专家和企业人士的关心话题。科研人员研究发现,作物生长仅靠自然状态下的二氧化碳营养是不够的,这种靠天吃饭似的补碳方式仅能满足作物需求的五分之一,大量作物仍然长期处于“碳饥饿”的状态中。前不久,在哈尔滨召开的中国植物营养与肥料学会2014年学术年会上,华南农业大学资环学院新肥料资源研究中心教授廖宗文的一篇关于作物营养碳短板与有机碳肥的报告引起了与会人士热议。有机碳肥补碳可以实现营养平衡,有效消除作物“碳饥饿”的说法靠谱吗?作为一个长期未受重视的研究盲区,有机碳肥又能得到肥料企业的热捧吗?对此,中国化工报记者进行了深入调查。
“碳营养”引发热议
“2008年中国南方出现罕见特大冰雪灾害,即使地处最南端的海南,许多作物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冻害,然而使用海藻肥(含有机碳)的文昌冬瓜、西瓜、黄瓜等作物,因为抗冻性强,在灾后都得到了快速恢复,其中就是碳营养起了重要作用。”廖宗文如是说。
中国植物营养与肥料学会秘书长赵秉强指出,近年来,在农业生产实践中出现了一些有机碳营养现象,仅用矿质营养理论难以圆满解释,若用有机碳营养理论则可得到很好的解释。比如牛奶西瓜、牛奶芹菜、牛奶草莓等现象,正是牛奶在土壤中分解后,除可提供矿质营养外,还可以产生氨基酸、多肽等小分子有机碳物质,这些物质可被植物根系直接吸收,参与体内代谢,节省能量,简化有机产物合成途径,从而起到提高作物产量、改善品质的作用。
“设施大棚黄瓜生产中,低温或光照不足都会引起黄瓜花芽分化不良,造成落花落果,而喷施少量葡萄糖等小分子有机碳物质后,症状可明显改善;低温可导致豆角落花落果,而喷施一定浓度的葡萄糖可予以矫正。有机肥料可以改善作物品质、提高作物产量,除了利用矿质营养理论解释以外,还很有可能是有机肥料被分解为小分子有机碳物质后,直接被作物吸收利用,有机碳营养在发挥作用。”赵秉强说。
不久前,在北京召开的水溶肥锌肥暨水肥一体化推广应用交流研讨会上,山西奥德福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张铭强展示的一种碳能生物水溶肥引起了与会人士的极大兴趣。张铭强指出,人们通常把阴雨连绵造成果树萎顿甚至黄叶落叶归咎于“水浸”,其实大多是因缺乏光合作用导致严重缺碳造成的“碳饥饿症”。这个时候给果树补充有机碳,让根系直接吸收能量及最需的“碳”元素,不需进行光合作用、直接参与果实生长,调节果皮与果肉细胞分裂速度,减少裂果,增加树体碳水化合物,进而使果实在阴雨天不受影响,促进果实膨大着色,作物碳营养可谓无处不在。
为进一步解释作物“碳营养”正逐渐被认识,张铭强讲了一个神奇案例,今年9月份,正当红富士等晚熟苹果步入膨果、着色期,过多的降雨造成了土壤水分饱和,根系呼吸受阻,果实膨大加快、裂果增多、树体猛长、花芽冲跑、叶片黄化等一系列病变。试了好多的办法,最终还是碳能生物水溶肥解决了问题,即作物的碳营养起了作用。
作物生长暴露短板
据了解,在碳摄入量相当的情况下,植物的有机碳营养效应会比矿质碳营养效应更大,作物生长也更好。农田试验表明,与传统肥料相比,含有腐植酸、氨基酸、海藻酸等有机碳小分子物质的肥料,较传统肥料增产效果更加明显,其重要原因就是有机碳营养在起作用。但由于业界对碳营养,尤其是对有机碳营养的重要作用缺乏认识,导致作物的“碳短板”逐步显现。
“现在施肥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就是缺乏有机碳肥。”廖宗文直言不讳地指出,农民不断施用氮磷钾复合肥,作物生长所需的有机碳元素却长期被忽视,直接导致作物养分严重失衡,生长差、抗性低。研究显示,最近30年我国土壤中的碳元素降低了50%,而氮元素却增加了30%。
众所周知,经典植物营养理论认定了17种必需元素。其中,碳、氢、氧3种元素主要来源于二氧化碳和水,一般在化肥工业中不予考虑;而二氧化碳气肥多用于大棚,难以在大田使用。化肥工业诞生至今100多年来,除自然状态的二氧化碳外,碳肥的研究、生产和应用基本处于“有名无实”状态,尽管理论有其名,而施肥实践中却缺其用。而随着化肥施用量不断增大,作物“碳短板”现象愈发突出。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2/2014-11-03/3348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