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三农新闻

精心施策促共富


精心施策促共富

——北京市实施“十四五”农民增收创新举措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芦晓春

  增加农民收入是三农工作的中心任务,是检验农村工作实效的一个重要尺度,也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内在要求。作为首善之区,北京在新时期如何进一步做好农民增收工作,促进京郊共同富裕,备受关注。

  近日,北京市制定出台《关于促进本市农民增收若干措施》(以下简称《措施》),旨在通过多种途径着力构建农民持续较快增收的长效机制。《措施》中提出了“十四五”期间富农的20条创新举措,包括推进乡村旅游业发展、稳步提升城乡居民保障水平、加大农业科技和人才支持、引导承包土地经营权规范有序流转等。预计到2025年,北京市城乡居民收入比有望缩小至2.4∶1左右。

  北京市农业农村局农村社会事业促进处有关负责同志介绍,随着20条促农增收措施的实施,北京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速将快于城镇居民,农村居民进入中等收入群体的比例将稳步提高,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差距会越来越小。

  

  做好村级集体经济这块“大蛋糕”

  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是强农业、美农村、富农民的重要举措,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必由之路。《措施》中明确提出要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开展集体经济薄弱村帮扶专项行动,到2025年,北京市要基本消除年经营性收入低于10万元的集体经济薄弱村。

  “这片是我们村今年林下种植的辣椒,大约有50亩,在林间有效种植区域种植,预计每亩可以采收1000公斤鲜椒。每亩地的利润大概有3600元。”中国农业大学研究生刘子平介绍,林下辣椒是他进入小黑垡村“科技小院”后主要负责的项目。

  针对村庄劳动力不足、闲置民宅多、林地多、农田少的村情,小黑垡村“两委”班子充分发挥首都人才、科技优势,对接专业规划公司,成立民俗旅游专业合作社,再通过“党支部+合作社”模式,整合闲置、分散、低效土地,将产业方向瞄准造林地成果和湿地资源,探索发展以林下立体生态循环农业和民俗旅游业为主体的绿色经济。

  小黑垡村借助2017年和2018年的产业项目帮扶,探索形成了“林+菌”“林+花”“林+鸡”等多种林下种养模式。村里通过2017年的低收入产业项目资金建成林菌种植大棚97个,种植香菇、黑鸡枞等菌类,年增收20余万元。2020年,小黑垡村借助北京市农林科学院优产优质品种,以及与中国农业大学合作建设大兴区首家“科技小院”,新种植70万株优质高产洋葱,年增收40余万元,亩均增产率达15.4%;种植的120亩林下百合、养殖的6000余只鸡和鹅也产生了效益;与北京石化学院合作建立的农产品线上销售平台正式上线运营。小黑垡村形成了集林菌、林花、林药、林菜及林禽于一体,线上线下销售相结合的林下立体生态循环产业链。

  《措施》中提出,北京将进一步规范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运行管理,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农村集体经济运营新机制。此外,北京还将进一步盘活闲置资产,发展特色产业,拓宽集体经济发展路径,推动集体产业转型升级,增强集体经济组织服务成员能力。

  

  政策托底回乡就业有保障

  “真没想到,在外面打工十几年,五十多岁了我还能回到村里上班,工资不低,还有五险一金,也不耽误照顾老人。”门头沟区炭厂村村民陈永利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今年46岁的陈永利初中毕业后曾在村里的矿上打工,十多年前煤矿关闭之后他跟很多工友一样只能离开村子去城里打工,他打过零工、干过保安、做过销售。这些年住在村里的父母岁数大了,身边需要人照顾,陈永利想回村却担心没活儿干,以后自己的生计也是问题。

  近年来,炭厂村发展绿色经济,挖掘红色资源,建起了旅游景区,村里的经济发展日渐向好。村委就业保障委员了解到陈永利的情况后,帮助他成为了村里的一名护林员,实现了家门口就业的愿望。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草莓 农民增收 大棚 群体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