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业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人均耕地面积小、农业的比较效益差,造成农村年轻劳动力不断转移,农业劳动力以高龄者和妇女为主。从表面上看,土地流转完全符合农民和政府的利益,因此大家认为土地流转和集约化经营是必然的趋势,农资行业未来将面对大农户销售。事实果真如此吗?据笔者调研,这个结论并不能完全成立。因为农业机械化程度提高,相应降低了劳动力成本和劳动强度,从而制约土地流转。
拿种小麦为例,在没有实现机械化之前,每亩地从种到收至少需要花费10个以上的工作日。一个外出打工的农民,要获取土地种植收益,到农忙季节一般需要请一个星期到半个月的假,不仅造成工作不稳定和工资的损失,还要搭上来回的路费,劳动强度也很大。在这种情况下,他们愿意放弃农业种植,从而促进土地流转。
现在的情况是,小麦从种到收完全实现了机械化,机械化翻地、机械化施肥、机械化播种、机械化收割。在农业生产中,农户承担的主要功能是选择生产资料、农业服务的外包和付费,不再承担很重的体力劳动,农业生产已经变成了老、少、妇皆宜的工作了。且用工时间大幅减少,一个就近打工的人完全可以做到打工和种田两不误。也就是说,在农业机械化程度高的情况下,农村劳动力的老龄化并不妨碍庄稼种植,也不会促进土地流转。
实现了农业全程机械化,土地的承包费只有高于农民自种收益,他才会自愿流转(政府强制流转除外)。这时候,一个土地承包户能获得的收益仅为生产资料成本的降低(规模化采购)、自有机械的收益和新技术的应用(产量提高)。但是,实际上这部分规模收益很少,再考虑自然灾害风险和资本费用等,必然会造成承包户除种植经济作物外,无法承担高昂的土地承包费,从而阻碍了土地流转。
通过调研发现,在淮河以南的水稻种植区,土地流转得快;在淮河以北的旱作区,土地流转得慢。根本原因是水稻机械化水平不高,用工强度大;而旱作物的小麦和玉米基本都实现了全程机械化。这点在地租上也有很好的体现:南方比如江西、湖南和安徽稻区,土地承包费一般在500元/亩/年以下(不考虑种植结构的区别),弃种普遍;而北方的土地承包费普遍在800元/亩/年以上。
以笔者家的情况为例:岳父和岳母都已经65岁以上,且有退休工资,子女都成家,并以公务员为主,生活无忧。家里还有几亩地,自种部分实现了全程机械化,对外承包部分的费用达到1300元/亩/年,种植大田作物的承包大户根本无法承受。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笔者认为,农业决策部门在制定相关决策时,应该更多地鼓励农业的社会化服务,而不是促进土地的流转(实际上很难流动),这才更符合实际情况。对于化肥企业来说,也算是明确了未来的服务对象。网络化营销和品牌营销仍然长期有效,也就避免了盲目扩大直销比例。
这里不得不提一下鲁西的高瞻远瞩。在与姜吉涛总经理沟通的时候,他提出介入农业社会化服务的想法。只要土地不流转,社会化服务就是农业最大的蛋糕。以发展的眼光看,农业生产资料的营销必然要依附社会化服务,谁掌握了社会化服务,谁就掌握了中国的农业。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2/2014-08-22/3346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