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国际农业新闻

农膜污染:切肤之痛依法治


国家部委也大力扶持甘肃对废旧农膜的回收利用。发改委、财政部、农业部批复同意甘肃10个县的农业清洁生产示范地膜回收利用示范项目实施方案,批复中央补助资金4434万元。今年,农业部将甘肃省1000万亩旱作农业示范区认定为国家级旱作农业示范区,明确每年投资5.2亿元,其中每年安排2000万元用于农田残膜回收利用。对全省154家废旧农膜回收加工企业给予资金扶持。目前,甘肃省已建和正在建设的从事废旧农膜回收加工利用的相关企业超过180家,设立废旧农膜回收网点超过1000处。

地膜污染大回收难

地膜具有提高地温、防止幼苗冻害、抑

制杂草生长等特点,促进了棉花生产的稳步增长。地膜栽培技术在新疆棉花产业的发展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新疆棉花种植面积超过2000万亩,每年需要农用地膜8万吨。目前,新疆开始推广应用膜上膜,地膜用量越来越大。

但是,地膜覆盖栽培技术在给新疆农业生产带来巨大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带来严重的“白色污染”。由于新疆使用的地膜超薄,受日照风化而易破碎,且通常与作物根茎、残茬和土壤混杂在一起,回收较困难。再加上逐年积累,致使大面积耕地遭受严重污染。据新疆农垦科学院的区域对比试验,当土地平均残膜量为77.9公斤(每公顷数量,下同)、167.6公斤、279.0公斤和372.2公斤时,棉花减产率分别为3.82%、7.45%、11.71%和18.92%。新疆农垦科学院的结论是:棉花减产的主要因素是残留农膜。随着地膜残留量的增加,棉花减产幅度有加剧趋势。中国农业科学院资源与区划研究所副所长任天志说:“新疆农田‘白色污染’问题比较突出,亟待解决。”

甘肃省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管理站监测结果显示,不同地膜覆盖地块土壤中的残膜量相差三倍多,每亩残膜量最高的14.67公斤,最少的5.23公斤。中国农科院监测数据显示,目前国内长期覆膜的农田土壤,平均每亩地膜残留量在5~15公斤。据农业部门调查,国内耕地中地膜残留量约有100万吨之多。

目前使用的聚乙烯材料地膜,埋在土壤中200年都不会降解。

全国农技中心首席专家、中国农用塑料应用技术学会会长张真和研究员指出,残膜回收难的原因有很多:一是自愿回收缺乏动力,强制回收缺乏法律依据;二是残膜回收机械少、价格高、作业贵,机械化回收应用率极低;三是残膜收购网点少、渠道不畅;四是残膜回收加工企业普遍存在耗电量大且享受不到大工业用电优惠价,工艺技术落后,可持续发展受限。

地膜污染治理须多管齐下

张真和告诉记者,2011年全国地膜用量120万吨,覆盖栽培面积3.5亿多亩。其中,蔬菜85490.96万亩,花生6111.72万亩,棉花6082.09万亩,玉米4875.02万亩,水稻育秧755.49万亩,水稻201.66万亩,其他瓜果、薯类等8744.72万亩。预计2015年地膜覆盖栽培面积可达4亿亩左右。

张真和表示,治理地膜污染,首先要摸

清底数,防止误导;第二,高度重视,综合治理,激励残膜回收利用;第三,尽快修订完善地膜国家标准;第四,合理布局建设回收网点;第五,研究出台激励政策,如税收减免、财政补贴、实行大工业电价、落实责任制等;第六,加快研制回收机械;第七,坚持研发可控降解膜。其他还包括设立研究专项、支持试验示范、设立专项补贴等措施。

中塑协农膜专委会秘书长刘敏告诉记

者,可降解地膜是今后地膜生产、使用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农膜专委会目前已经组织了农膜原料、助剂和生产厂家的各方专家加紧研发,选取了长江中下游、黄河流域、云贵高原等区域做了一年的可降解地膜试验工作。此外,《地膜标准》的修订工作也在抓紧开展。

鉴于残膜对土地是污染物,但它同时也是一种宝贵的资源,农膜专委会建议,政府应该从清洁生产、保护环境的高度认识,引进和建立再生塑料加工厂,把环境污染物转化为可再利用资源。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地膜覆盖 玉米 农业生产 耕地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