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马彦平
他是高等学府里的博士生导师,也是田间地头的农业专家,他一心想用自己的研究成果造福农民,他希望能够报答养育他的劳苦大众,从理论教学到实践,有过迷茫与质疑,但是最后他成功了,他是谁?他就是华中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博士生导师、中国植物营养与肥料学会植物营养诊断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微量元素与健康学会理事、中国微肥之父吴礼树教授。
微肥之路平坦又坎坷
提到微量元素的研究,华中农业大学“微量元素研究中心”像一颗璀璨的明珠格外引人注目,早在上世纪70年代中期,中心首次提出我国棉田土壤有效施硼的土壤和植物诊断指标,绘制了棉田有效硼含量分布图,硼肥施用区划图;80年代末期,发现酸性黄棕壤缺钼导致冬小麦越冬期黄化死苗,提出了冬小麦施用钼肥的4个有效条件、冬小麦缺钼的植物和土壤诊断指标及其合理施用钼肥技术。在理论研究上首次在国际上阐明了硼营养与植物激素的关系,在应用研究上开发出多种国内领先的微肥产品。中心依托于华中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植物营养学科,吴礼树教授是该中心的主要研究人员之一,正是这个平台,为吴礼树教授荣获“中国硼肥第一人”、“中国微肥之父”的美誉创造了条件。
“大学里的职称晋升,按照我国目前的评价标准主要看的是文章和科研成果,留校的那一天起,我就把精力放在应用基础研究上,目标定位在以硼为代表的植物微量元素营养生理和土壤对微量元素吸附解吸机制上,不仅与微量元素及微肥结下不解之缘,也成为我破格、跳级晋升为教授的硬件元素,”吴礼树教授自豪地说。吴礼树教授1989年从意大利留学回国,1990年破格晋升为副教授,时隔三年后的1993年,再次破格荣升为教授。按照常规,从讲师到副教授再到教授两个阶段至少要十年以上时间,而吴礼树教授仅仅用了六年时间,这在教授稀少、晋升难度极大的当时,吴礼树教授的连续破格让同行刮目相看。吴礼树告诉记者,目前他是华中农业大学“年轻”的“老”教授,从1993年晋升教授到现在已经有接近20年的教授工龄。正缘于他是当时为数不多的年青教授身份并具极强的组织能力,吴礼树教授历任过湖北省青年科协主席;华中农业大学资源环境学院院长;湖北省土壤肥料学会理事长;湖北省肥料专家委员会主席等职务。在资环学院做讲师、副教授、教授期间,吴礼树除了对以硼为代表的植物微量元素营养生理进行深入研究外,硼肥、锌肥、钼肥等微量元素肥料的施用也是他主要的研究方向。
1998年,有两件事情对吴礼树教授的触动很大。第一,这一年他去加拿大访问交流,加拿大受访教授对他一心做理论研究发表文章表示不解。他认为作为一个应用学科的教授应该做与农业生产实际紧密相关的应用研究。第二,这一年,国外企业的硼肥产品如雨后春笋般纷纷进入中国市场形成垄断之势,业内人士曾发出这样的呼声:华中农大微量元素研究中心号称微肥领域的带头兵,不能只做施肥理论研究,更应该去研发微肥产品。“这两件事情对我的触动非常大,经过深思熟虑之后,我决定将方向转移到施肥方法及微肥产品的研发上来。”吴礼树教授说到这里不由舒了一口气,接着说道:“将研究方向转移到施肥方法与微肥产品研发的几年里,我曾经迷茫过,遇到过业内有些人的不解,很多人认为吴礼树教授在当时的植物营养界已很有名气,没必要再去另辟新途。但是让我顶住各种压力与不解,坚持不懈进行施肥及微肥研发领域研究的动力,除了两件事情对我的触动外,更因为我是农民的儿子,应当做些与农业生产更加贴近,实实在在帮助农民增产、增收的事情。”
微肥领域先行者
2000年左右,吴礼树教授带领的团队研发出了国内第一个全水溶、速溶硼肥,顺理成章地取得了第一个微肥领域的专利。吴礼树教授告诉记者,他所带领的团队研发了速溶性硼肥后,又相继研发出全新的螯合金属营养剂,如螯合铁、螯合锌、螯合镁,螯合锰及螯合钙等,用的全是自己筛选的新型螯合剂及全新的螯合工艺。与传统的EDTA螯合剂相比,该螯合剂分子量小,有效成分含量高,同时小分子量的螯合剂也容易被作物吸收。更重要的是采用了独一无二的新工艺:在固体下发生反应,这使螯合剂的成本得到极大的降低,真正做到是农民用得起的螯合植物营养剂。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2/2012-07-06/3306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