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乡青年种地忙
进城寻找机会的农民工
□本报记者龚洁核心提示:
近年来,在采访不少基层农资经销商过程中,常听一些经销商感叹,现如今种地的人越来越少,特别是农村的青壮年劳动力,均选择外出打工,家中的田地留给了老人或者妇女来照看。然而,正当农村劳动力大量涌入城市寻找新的机遇和生存空间的时候,却也有一部分人,回归乡村,成为了进城潮中的一股“逆流”,“农夫、山泉、有点田”成为了他们生活的真实写照。
进城打工似乎已成为近年来农村青壮年劳动力的主要转移方向,的确,在种植业收入增长缓慢,农产品价格忽高忽低的影响下,很少有农民再像从前那样心甘情愿守着自家的一亩三分地过日子了。
然而,颇具“围城”意味的是,正当农村劳动力大量涌入城市寻找新机会之时,在许多地区,不约而同地出现了城里人回归乡村、学成归来的农家子弟投身农业的新鲜事。他们中有看好未来农业前景的商人,有希望重建生产者和消费者“信任关系”的“返乡青年”,而这些“新型职业农民”正用自己的观念影响着传统的耕种方式,从某种意义上而言,也正是他们身体力行的尝试与探索,为破解由“谁来种地”到“怎样种地”提供了极有价值的参考样本。
孙永利和贾瑞明的“返乡”
“遇上饥荒年,2个烧饼和1斤黄金你要哪个?”面对人们的好奇,由昔日广告商变身今天种粮大户标兵的孙永利常常会这样反问。正因为看好未来农业发展的前景,2008年,在外打拼近20年、挣下不少家产的孙永利回到了老家河南博爱县金城乡南庄村,又吃起了农饭。
回到老家的孙永利第一个感受是农民最辛苦了,付出劳动最多,收入却最低。一个现实例子是,孙永利的一个同学,家里种了6亩地,4口人盖房子花15万元,欠外账9万元。如果光靠6亩地粮食,大约10年才能还完。
“我一直想,咋样才能把赚钱的理念灌输给农民。”在投资120万元购进30多部大马力的拖拉机,玉米、小麦收获机等农机具,组建农机合作社后,孙永利回家后的另外一件大事就是搞土地流转,成立了种植合作社。
土地交给了合作社经营,解放出来的劳动力开始走出去赚钱。村里上千口人,以前只有四五十人外出打工,现在至少有300人。而50岁以上妇女、60岁以上男人就在合作社上班,男工一天30元,女工一天20元。
2010年,孙永利积极争取上级农开资金150多万元,自己配套资金60万元,为生产园区修路、架桥、打井,大幅度降低了农作物种植成本。同时,为提高粮食产量,他们引进新型农机深松机及免耕机,对1000多亩小麦全部进行深松和免耕播种,平均亩产增加50公斤左右。这一年,孙永利成了全省种粮大户标兵。
“此外,还有100亩山药,100亩生姜,山药利润刚好顾住1000亩的承包费(100万元)。以经济作物收益来补粮食作物。粮食丰收,经济作物创收,那一年是名利双收。”孙永利说。
现年42岁的孙永利出身农家却没有专门种过地,如今说起种子、化肥、轮茬等名词却头头是道。 而他更看到了耕地的宝贵。
这几年,孙永利陆续投到土地上300多万元。“有人说你有这钱要搞工厂不是早发了?我说我不干厂,我是农民。这是持久性产业,任何东西都离不开土地。你有1000万元,我有1000万斤粮食,我觉得比你富有。”
无独有偶,贾瑞明,曾经的工程机件销售员,因参与一项环保项目,对农业发生兴趣,继而放弃薪资优厚的工作下乡种地。
作为“返乡青年”中的一员,贾瑞明如今在上海市崇明县建设镇建设村经营着自己的小农场,坚持贴近自然种植的模式,不用农药,不用化肥,不用转基因种子,按他的话说就是回到用“诚信”种地的状态。但“诚信种植”依然会遭遇“诚信危机”。熟悉农业的人知道,有些农作物必然会吸引虫子,如果一片地不打农药,那么周围的虫子都会被吸引过来。天然、土法,意味着你要独立应付大自然所带来的种种客观因素,小面积、自给自足或许还可以,真的要规模化,是非常困难的。对于“返乡青年”们而言如何证明自己的产品质量与众不同,是目前最为棘手的问题。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2/2012-04-27/3296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