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翟怡婷
说起今年的经营,西昌开元化肥有限公司总经理李涛直言不讳地说:“钱是赚到了,可总感觉自己像个倒儿爷,这手进,那手就出了。”以至于身边的同行都打趣说:“李涛都买货了,还怕什么?”显然这不是他想要的经营方式。追问起来,去年公司的转型让内部操作受到影响,加之上半年的农资价格变动频繁,让他不得不快进快出。
这样紧张的价格判断并没有占据李涛的全部思考,他还想着更长远的事情,“给老凉山的农民搭个‘桥’”。这个桥可不是花几个钱、拉几吨混凝土就能办到的,李涛是想为种植户搭建一个信息平台,让农民在平台上为农产品找到输出对象;同时也为收购商搭建一个服务平台,让他们找到优质货源;而他自己则是这个平台的服务员,给农户提供优质农资和农技指导,给收购商提供准确及时的信息。
李涛的想法不是拍脑门子抖机灵,而是发自内心地想为农民办点事情。他说: “老凉山地区交通不便,经济落后,信息更是闭塞,这给那些黑心的商贩有了可乘之机。这些人用磷肥从农民手中换土豆,换算下来批发价也要每斤七八毛的土豆,到农民手里只有七八分。”这让李涛打心眼儿里心疼,坚定了他“建桥”的决心。
其实,李涛对农民的感情由来已久,军人家庭出身的他曾下过乡,住在一位彝族村长家里。即使是村长,他家的粮食也只够吃四五个月的,辛辛苦苦种一亩地也就是几百元的收入。一想到自己的吃喝都是来自这些朴实的农民,李涛的心里就不是滋味儿。用他的话说:“有了对农民的感情,干起这行才心甘情愿,不觉苦也不觉累,这是个讲感情的行业。”这份感情让他离开了待遇优厚的金融行业,几经选择,一头扎进了农资这一行。
有了感情自然要去脚踏实地地做事情,这一做让他遇到了麻烦———语言。当地的彝族人比较多,常打交道的基层经销商不少是少数民族,语言给交流带来一些麻烦,曾因为沟通不畅引起误会,甚至惊动了警方。但他说耐心是最好的补救办法,只要你耐下心来跟他们沟通,没什么不能说明白的。
如果说一颗正直的心是父亲给的,那么一条正直的路是李涛自己选的。
(本文所报道经销商将参加本报“第二届百佳”农资经销商评选)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2/2011-09-09/3266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