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国际农业新闻

“两会”代表委员的农资观点


《农资导报》:既然欧美的方式在中国行不通,那么我们如何着手解决利用率低这个问题呢?

王海波:我们要在作物的需肥时间和肥料发挥作用的时间相匹配上做文章。随着耕作制度的改变,使得施肥技术、时间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举个例子,像小麦是矮秆作物,它还能在拔节期进行施肥,而像玉米这样的高秆作物,如果你不是在播种的时候施肥,而是再钻到地里去施肥,那是很难操作的。特别是现在,农民都不愿意在作物的生长季节依靠人工去施肥,因为效率太低。因此,生产粮食在本来收入就不高的情况下,如果让农民再增加劳动投入,那么这种农业技术是没有前景的。

我们现在的化肥就是一种很简单的化合物,它遇水就会溶解,养分就会释放,而在这个时候,作物刚刚出苗,种子可以保证作物在三叶期之内对养分的提供都是没有问题的,也就是说,在这个时期,作为种子苗,不需要向它提供这么多的养分,它对营养的吸收是有限的。而在这个时候,化肥的养分却在大量释放,这就造成了一种浪费。为了保障作物在发育期———也是最需肥的时候还有肥力,不少农民就过量施用化肥,这不仅是一种资源的浪费,也会造成环境的污染。

一方面浪费,一方面污染。但是为了作物产量的增加,你就必须保证作物在最需肥的时候,肥料用量达到一定的水平。如此一来,就需要用技术来控制。缓释可以节省很多化肥,让化肥不再白白浪费掉;如果达到控释,那就更好了。但是,我们现在的缓控释肥其实还都在缓释阶段,我认为在中国是需要大力发展缓控释肥的。这是农业生产的需要,当今时代的客观因素决定了必须要用这么一种新型肥料方式。

《农资导报》:您是否认为,目前缓控释肥的价格偏高是造成其用量有限、推广度不够的主要原因?有什么方法改变现状?

王海波:缓控释肥在生产过程中增加了技术的投入,那么它的价格肯定比原来一般生产的化肥要高。

推广缓控释肥,对于环境、资源意义重大。对保障粮食安全来说,是一种必要的措施。但在这种情况下,为什么农民没有积极性呢?还在于目前种粮的效益低,农民基本上不能依靠粮食来养活自己。第一,规模很小,就算种植技术能给他带来利益,也是很有限的。我们的农民基本上都不愿意投入。这样一来,好技术就没办法推广了。但是,粮食是国家的保障,在这种情况下,怎么办呢?就必须要国家来推动,所以说国家应该对这种肥料予以补贴。那么,对肥料来说,光有现在的缓控释肥还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要认识到我们国家要保证粮食安全,光保好这18亿亩耕地面积是不够的,同时也要保证这18亿亩耕地的生产能力。“人是铁,饭是钢”,而肥料是这18亿亩耕地生产能力的“钢”,如果仅有一个18亿亩的面积,没有耕地的生产能力,也是不行的。这18亿亩要有生产能力、战斗力。

因此,我建议国家对缓控释肥应该予以支持。因为首先这对资源节约、环境保护、保障粮食生产能力都是有意义的。而实现这些目标让农民自己去增加投入,是不合理的。农民本来就不赚钱,你还让他们去增加投入。既然不让粮食走向市场化,政府就得帮忙保住它。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我就提出来,政府一定要拿补贴。第二,有关缓控释肥还有很多很多的事情要做,国家必须支持科研。科研不光是做应用研究,还有基础性的探索,我主张国家设立专项进行研究。

《农资导报》:作为一名长期从事农业领域研究的专家,您怎样看待农业现代化、规模化问题?

王海波:长期以来,我们对农业生产规律的认识不够,采取的措施也比较表面,仅是简单地停留在物质的刺激和行政的指挥上,没有从深层次机制规律上去找办法,这当然会形成一大堆的问题。种地的人不知道养地,为什么?因为他养了地,也没有多大利益。这个问题要真正解决,人们寄希望于农业现代化,但农业的现代化必须以推动基本农产品的生产规模化为基础。现在中央有土地流转政策,但规模化又不能剥夺农民的土地,这是一个非常大的矛盾。农业现代化更重要的一项是一定要开创出分流农民的新产业来,这可以在农业领域里找。基本农产品的价格不能乱,是受控制的,国际市场有约束,国内市场也有约束。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施肥 化肥 粮食 耕地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