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农药研究所公司副董事长张湘宁
农药监管应“差异化”
★★★★
本报讯 国家有关部门提出将海南作为农药专营试点,并加以推广。全国人大代表、江苏省农药研究所股份有限公司副董事长张湘宁表示,国家对农药行业一直实行比较严格的准入制度和监管程序,但相对于生产环节实行的农药生产登记证、生产经营许可证制度而言,目前销售环节的监管显然就相形见绌了。“这种前端监管的严苛与后端约束的松弛,导致前后关联环节缺乏整体协调性,一紧一松的结果是农药市场的混乱。农药监管应允许‘差异化’。”
他认为,海南的做法似乎就是在寻求解决生产环节与市场流通环节的脱节,弥合由来已久的监管漏洞和短板,将有效监管延伸至农药生产、流通、消费的全过程。
去年海南实施农药专营特许制度以来,引发热议的一个话题就是在中国不断深化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今天,此举是否有向计划经济回归之嫌。“我的看法是,仅从实施了某项监管措施就下重走计划经济老路的定义,未免有失偏颇。”他表示,鉴于中国现在许多行业存在产能严重过剩,导致调整步伐迟缓、产业升级不快等掣肘情况,国家在不断加大淘汰落后产能力度。“在我看来,这就是以行政管控实行总量控制,实际上也算得上是采取计划手段,其目的是为了最终实现供需平衡,以便社会资源的最优配置和最大化利用,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由此可见,其实市场与计划并不矛盾,即使在高度市场化的西方发达国家,对于关乎国计民生的一些行业,国家干预监管的力度也是很大的。”
“当然,海南模式是否符合宏观经济形势并有利于当地农业和农药产业发展,还需要通过实践和时间来检验。如果此举利大于弊,那就要在更大范围推广;如果实施效果并不理想,那就需要尽快对规定加以修改和完善。海南从自身实际出发,着眼做强做优现代高效农业大局,对农药专营制度进行改革并非冒天下之大不韪。全社会对海南的创新探索要有足够的耐心和雅量,毕竟中国幅员广阔省份众多,要允许监管差异化的存在。” (王云立)
河北农林科学院副院长王海波
推进缓控释肥
意义重大
★★★
在今年“两会”的众多提案中,一则由河北省农林科学院副院长王海波提交的《关于积极推进发展应用缓控释肥》的提案,引起了记者的注意。提案中指出,肥料是支撑耕地形成生产能力和增产能力的“钢”。然而,近十几年来,随着施肥量的大幅度增加(特别是氮肥),施肥效果递减的问题已十分突出,不仅导致了很大的浪费,而且还形成了农业的面源污染。2010年中国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公报显示,农业源总氮占排放总量的57.2%。针对这一问题,本报记者在“两会”期间,专访了王海波委员。由此可见,改革传统的化肥形式,推广应用缓控释肥,已成为当前推进农业现代化、促进可持续发展的重大任务。
《农资导报》:大家都在说中国肥料利用率低,实际情况到底怎样?
王海波:目前,中国的肥料利用率太低了。很多人总拿美国来比较,说我们的肥料利用率如何如何得低,但是我们不能学美国,在提高肥料利用率上,我们没有美国、欧洲、加拿大、澳大利亚的条件。肥料利用率的提高,可以通过不施肥、少施肥来实现。肥料施得越少,你的利用率就越高,像美国还可以搞休耕,而我们显然做不到。第一,我们的土地太少,而粮食需求又大,并且增长的要求还很高,目前每年的增产幅度要保持1%,才能维持住我们的基本需求。我认为,扩展种植面积行不通,因为我们就这么多地,那就必须要提高单产,而提高单产的手段就是要靠施肥,因此在施肥方面,中国不能去和美国、欧洲相比。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2/2011-03-18/2972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