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日结束的2009中国磺酰脲类除草剂产业论坛上,河南农业科学院研究员张玉聚指出,20年前国内由于不能生产农药,作物病害时无药可用。如今,中国虽然已能够生产除草剂,却因使用不当致使越来越多的除草剂由于药害被“红牌”罚下,这一问题如不予以重视,中国除草剂将再次面临无药可用的境地。
张玉聚指出,应用技术的推广已成为中国农药发展能否再上新台阶的关键。他呼吁相关部门一定要加倍重视除草剂应用技术的推广,企业间也要加大合作力度,共同开展科研和技术推广,延长除草剂的使用寿命。
张玉聚认为,除草剂的应用要针对当地气候条件、耕作方式、杂草种类及其生长情况、作物种类及其生长情况合理选用,区域性和技术性很强,而当前我国对除草剂应用技术研究严重不足。以超高效又安全的磺酰脲类除草剂为例,目前已有含甲磺隆、氯磺隆、胺苯磺隆等多种除草剂品种因药害而被限用或停止应用。药害已经成为制约磺酰脲类除草剂应用与推广的重要障碍。
药害是指用药后导致作物生长不正常或出现生理障碍。张玉聚表示,磺酰脲类除草剂药害欺骗性强,难以发现,作物药害表现为不长不死,严重影响作物的产量和品质。譬如,磺酰脲类除草剂中一些品种为麦田专用除草剂,其使用方式及时间要求都极为严格。由于使用不当,河南、河北以及山东等地近几年每年都出现几万亩麦苗发生药害的情况。河南的麦棉套作区棉花栽培面积持续下滑,由1500万~1800万亩降至今年的200万亩。此外,药害也同样出现在大豆、玉米、花生等其他作物上。
谈到药害产生的原因,张玉聚指出,一方面是由于农民除草剂应用水平不够;另一方面,部分企业为达到销售目的,在用法及用量上存在误导行为。上海市农药研究所副总工程师张一宾表示,喷药设备落后,难以精确喷洒也是药害产生的一大推手。“21世纪的原药,上世纪90年代的制剂技术,上世纪80年代的用药设备”,这是他对我国除草剂现状的形象点评。 (惠聪)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2/2010-01-05/3176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