效益———
亏损到盈利的跨越
磷肥产业是资源型、资本密集型的产业,长期以来由于资源品质不高、资源配置不合理、资源与制造结合不紧密、资本投资集中度低、产业分散和产品质量差强人意等原因,使中国磷肥产业长期处于亏损和半亏损状态。而且在行业中有一个说法:亏损与盈利都是全行业性的,要亏损都亏损,反之亦然。这是典型的计划经济下的现象。在市场经济中,企业的亏损与盈利会受到宏观政策、宏观经济的影响,但这不是绝对因素。企业的亏损与盈利更多地要靠企业自身的定位、产品规模、管理和营销机制来决定。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通过不断技术创新、产品创新、管理创新和发展循环经济,磷肥产业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壮大和提高,产品规模迅速扩大,劳动生产率大大提高,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
一是开发磷肥新品种,提高技术创新能力,使磷肥品种结构趋于合理。“十一五”磷肥发展规划的品种主要是磷酸一铵、磷酸二铵等基础肥料和三元复合肥。其余品种基本保持现有生产能力。二是企业合理布局,搞好资源优化配置。继续实行“矿肥结合”、“酸肥结合”的方针。深化企业改组、改制,组建大型企业集团,如云南、贵州的大型磷肥集团的建设与发展,都很有效地提高了产业集中度和国际竞争力。三是加快技术进步步伐,走循环经济可持续发展道路。坚持发展与环保并重,积极开展综合利用。
中国磷肥依靠上述三个方面的成绩,确保了优势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并重,确保了全行业的盈利水平。
到2007年,全行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644亿元,实现利润总额76.3亿元,彻底扭转了行业亏损的局面,实现了行业由亏损向大幅盈利的跨越。
模式——
计划到市场的跨越
中国的计划经济模式是与中国的短缺经济时代紧密相连的。自1978中国确定了改革开放的基本方针后,中国才逐步由计划经济模式向市场经济模式过渡。农业生产资料作为重要的支农物资,一直受到中国政府的高度关注和大力扶持,因而也就几近成了由计划经济模式向市场经济模式过渡的最后堡垒。1988年,国务院下发国发〔1988〕68号文《国务院关于化肥、农药、农膜实行专营的决定》,进一步强化了国家和政府对农业生产资料的控制。直到1998年国务院下发国发【1998】39号文《国务院关于深化化肥流通体制改革的通知》,中国才逐步放开了对农业生产资料的国家专营和控制权。
翻开磷肥产业的发展史不难看出,中国磷肥产业的发展一直滞后于农业生产对磷肥产品的需求,从而导致中国磷肥长期以来一直依赖进口以满足农业生产需求的局面。中国磷肥产品的市场短缺成为改革开放30年来的市场常态。从国家意志考虑,垄断经营、垄断进出口也许是短缺经济时代稳定市场、严控物价、保障农民种粮积极性的必然选择。随着中国磷肥产业的迅猛发展,尤其是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磷肥产量连续7年以两位数的速度增长,在国家完全放开化肥专营权8年后的2006年,中国完全实现了磷肥产品的自给自足。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磷肥产业的发展走过了一个由进口产品到进口技术再到出口产品的发展之路,实现了由进口大国向制造大国再到出口大国的历史跨越。我们有理由相信,中国磷肥产业发展的未来之路,也必定会像中国的其他优势产业一样,走出国门,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去开发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中国是个农业大国、肥料制造大国和肥料消费大国,我们期待着中国也将成为全球化肥技术、设备输出大国和全球肥料经营大国。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2/2008-10-24/2921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