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际栋●产量———进口到出口的跨越 ●技术———引进到创新的跨越 ●品牌———洋货到国货的跨越●投资———单一到多元的跨越 ●效益———亏损到盈利的跨越 ●模式———计划到市场的跨越
三十年前启动的改革开放,造就了一个举世瞩目的“中国奇迹”———中国经济的长期高增长。自1978年到2007年以来,中国磷肥产业也和其他行业一样取得了巨大的发展,实现了一个又一个的历史跨越和转变。磷肥产品的数量、品质、生产技术、设备制造、企业管理和市场营销,以及盈利水平都实现了由量变到质变的跨越。
磷肥产业改革的三十年,正是中国改革的一个典型写照。用“摸着石头过河”这句话来形容磷肥改革之路再贴切不过。磷肥在改革中发展,期间遇到一个又一个的问题,行业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风波。虽然每一个问题临头,都曾经让企业为之困惑;每一次风波降临,都曾经让行业发展的脚步暂时停顿。但终究每一个问题都被解决了,每一次风波都被化解了,而且在不断地解决问题与化解风波之中,企业成长了、行业壮大了。中国磷肥也从几乎为零出发,成长为全世界产量第一的磷肥生产大国。
2008年对于中国磷肥可以说是又一个风波年。企业遇到了原料涨价、出口停滞、销售不畅等诸多困难。企业该怎么应对?行业会产生什么变化?这些有待于众多企业的努力探索,有待于行业的整体调整实践。
但是,回望中国磷肥改革开放的三十年经历,我们可以肯定:企业的成长,行业的发展是大势所趋,大义所在。时间会证明一切!
在改革开放三十周年之际,在新一轮改革开放的恢宏历史长剧正在揭幕之际,我们需要回头总结中国磷肥产业改革30年的历程。正所谓:以人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总结三十年,反思三十年,继承三十年,正是为了引导和启发磷肥产业在新的形势下,开始新的创业与奋斗,成就新的业绩与新的跨越。
产量——
进口到出口的跨越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磷肥产量规模发生了质的飞越,由1978年的104万吨(100%P2O5,下同),发展为2007年的1351万吨,增长了12倍,从而成为世界第一大磷肥制造国。2006年中国磷肥生产实现了自给自足,2007年中国又实现了由一个磷肥进口大国向磷肥出口大国的跨越,磷肥出口量占到世界贸易量的四分之一。三十年来的发展,跨越了从“六五”到“十一五”的六个五年计划,与国民经济的发展基本同步。
在这三十年的产量增长、质量提高过程中,中国磷肥显现出几个特点:一是方向明确,目标坚定。中国磷肥自始至终一直把增加产量满足国内市场需求作为目标,虽然小磷铵和矿肥基地两种发展道路都不平坦,都在建成之初就遭停产之灾,但发展的目标从来没有改变过。二是进口磷肥不断地被替代。“六五”时期中国进口磷肥量占总量的三分之一,到“十五”末期,就只占到总量的十分之一,到2007年进口磷肥总量与出口量相比就几乎可以忽略为零了。三是产量增长的方式越来越市场化。化肥工业在中国被视为“支农工业”的原因在于,改革前及改革初期,化肥工业考虑盈利问题少,重点放在保证农业生产需要上。但中国磷肥这三十年的产量增长,基本是借助市场化的手段完成的,企业不断地在保证企业效益与保证社会效益中寻找着结合点与平衡点。
技术——
引进到创新的跨越
改革开放初期,中国磷肥产业发展基础十分薄弱,以小型过磷酸钙和钙镁磷肥为主。改革开放后的前20年,中国在大量进口高浓度磷肥的同时,也在积极投资发展自己的磷肥产业。中国利用国际政府机构和金融机构的融资贷款支持,由国家主导重头投资,先后引进投资建设了包括五大磷肥在内的十几套大型磷肥生产装置和八十多套自主研发的小磷铵装置,为中国改革开放后的第三个十年中国磷肥的大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磷肥产业的技术装备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装置实现了大型化、国产化。到2007年,中国磷肥单条生产线装置能力已达到年产磷酸30万吨P2O5,年产磷酸一铵30万吨,年产磷酸二铵60万吨,并全部实现国产化设计。大中型磷肥关键设备和备品配件的国产化率达到90%以上。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在磷矿采选、磷铵生产工艺技术、复合肥生产工艺技术、缓/控施肥生产技术、副产氟化工产品生产技术和废渣磷石膏处理技术,以及磷肥生产大型设备设计和制造技术等领域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成果。这些创新成果大大推进了中国磷肥产业的发展,也为实现磷肥生产技术和大型生产装备的国产化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条件。
品牌———
洋货到国货的跨越
品牌从表面上看好像是企业的面子工程,但打造一个名牌的核心支撑力却是企业的生产、管理和营销。品牌所包含的内容极为丰富,它包括了产品质量、企业管理、营销理念、企业文化等内容。品牌就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外在体现。
改革开放的前二十年,中国通过进口高质量、高浓度磷肥大大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也使中国粮食产量在1998年达到了历史最高的5.1亿吨。当时的中国农民有一句口头语,“粮食丰收一靠政策二靠天,三靠美国老二铵”。
中国改革开放的前二十年,中国磷肥市场主要被像美国二铵、海德鲁复合肥、芬兰复合肥和俄罗斯复合肥等进口品牌所占有,而中国名牌磷肥却寥若晨星。究其原因,一是企业品牌意识不足,缺少品牌概念,不具备打造品牌的观念基础。二是企业的产品落后,品种单调,且附加值很低,不具备打造品牌的产品基础。三是企业效益低,不具备打造品牌的经济基础。四是企业生产规模小,产品数量少,覆盖地区有限,不具备打造品牌的市场基础。
进入21世纪以来,尤其是从2001年到2007年,中国的磷肥生产量连续以年均10.7%的速度递增,在国产磷肥产量大幅提高的同时,产品的质量也得到了空前的提高。进口磷肥迅速被国产磷肥所取代,进口磷肥品牌被国产品牌所代替,涌现出了像“撒可富”、“洋丰”、“宏福”、“六国”、“三环”等一批国产名牌磷肥产品,从而实现了中国磷肥产品由进口名牌向国产名牌的跨越。
投资———
单一到多元的跨越
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磷肥产业生产量增长了12倍。按照投资模式的演进,中国磷肥产业的扩张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七五”、“八五”时期的国家投入。国家先后投资引进建设了包括五大磷肥基地在内的十几套大型磷肥生产装置,同时结合中国磷矿“丰而不富”的资源特点,自主开发建设了80多套小磷铵生产装置,这为中国磷肥产业近十几年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国家在战略上完成了中国磷肥产业的基本布局。
第二阶段在“九五”时期。随着国有企业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国家前期的投入还未完全形成现实的生产能力,而在这个时期国家又停止了对磷肥产业的大量投入,这就为新兴的民营资本投资于磷肥产业留下了机遇和空间。民营资本的进入,为磷肥产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使磷肥产业的扩张由国家计划下的扩张过渡为市场导向性的扩张。
第三阶段在“十五”和“十一五”初期。国家前期投资的大型项目已逐步形成现实的生产能力;民营资本的大举进入也迅速形成产能;国际化肥生产巨头也都纷纷投资登陆中国磷肥市场。至此,中国磷肥产业的国资、民资和外资多元化的投资体系已经形成,共同协力造就出了一个多元投资、增长迅速、发展健康、不断壮大繁荣的中国磷肥产业和市场。
中国磷肥产业由原来的国家投资、国有专营,逐步演变为多元投资主体、完全自由经营的开放市场化产业。
效益———
亏损到盈利的跨越
磷肥产业是资源型、资本密集型的产业,长期以来由于资源品质不高、资源配置不合理、资源与制造结合不紧密、资本投资集中度低、产业分散和产品质量差强人意等原因,使中国磷肥产业长期处于亏损和半亏损状态。而且在行业中有一个说法:亏损与盈利都是全行业性的,要亏损都亏损,反之亦然。这是典型的计划经济下的现象。在市场经济中,企业的亏损与盈利会受到宏观政策、宏观经济的影响,但这不是绝对因素。企业的亏损与盈利更多地要靠企业自身的定位、产品规模、管理和营销机制来决定。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通过不断技术创新、产品创新、管理创新和发展循环经济,磷肥产业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壮大和提高,产品规模迅速扩大,劳动生产率大大提高,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
一是开发磷肥新品种,提高技术创新能力,使磷肥品种结构趋于合理。“十一五”磷肥发展规划的品种主要是磷酸一铵、磷酸二铵等基础肥料和三元复合肥。其余品种基本保持现有生产能力。二是企业合理布局,搞好资源优化配置。继续实行“矿肥结合”、“酸肥结合”的方针。深化企业改组、改制,组建大型企业集团,如云南、贵州的大型磷肥集团的建设与发展,都很有效地提高了产业集中度和国际竞争力。三是加快技术进步步伐,走循环经济可持续发展道路。坚持发展与环保并重,积极开展综合利用。
中国磷肥依靠上述三个方面的成绩,确保了优势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并重,确保了全行业的盈利水平。
到2007年,全行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644亿元,实现利润总额76.3亿元,彻底扭转了行业亏损的局面,实现了行业由亏损向大幅盈利的跨越。
模式——
计划到市场的跨越
中国的计划经济模式是与中国的短缺经济时代紧密相连的。自1978中国确定了改革开放的基本方针后,中国才逐步由计划经济模式向市场经济模式过渡。农业生产资料作为重要的支农物资,一直受到中国政府的高度关注和大力扶持,因而也就几近成了由计划经济模式向市场经济模式过渡的最后堡垒。1988年,国务院下发国发〔1988〕68号文《国务院关于化肥、农药、农膜实行专营的决定》,进一步强化了国家和政府对农业生产资料的控制。直到1998年国务院下发国发【1998】39号文《国务院关于深化化肥流通体制改革的通知》,中国才逐步放开了对农业生产资料的国家专营和控制权。
翻开磷肥产业的发展史不难看出,中国磷肥产业的发展一直滞后于农业生产对磷肥产品的需求,从而导致中国磷肥长期以来一直依赖进口以满足农业生产需求的局面。中国磷肥产品的市场短缺成为改革开放30年来的市场常态。从国家意志考虑,垄断经营、垄断进出口也许是短缺经济时代稳定市场、严控物价、保障农民种粮积极性的必然选择。随着中国磷肥产业的迅猛发展,尤其是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磷肥产量连续7年以两位数的速度增长,在国家完全放开化肥专营权8年后的2006年,中国完全实现了磷肥产品的自给自足。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磷肥产业的发展走过了一个由进口产品到进口技术再到出口产品的发展之路,实现了由进口大国向制造大国再到出口大国的历史跨越。我们有理由相信,中国磷肥产业发展的未来之路,也必定会像中国的其他优势产业一样,走出国门,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去开发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中国是个农业大国、肥料制造大国和肥料消费大国,我们期待着中国也将成为全球化肥技术、设备输出大国和全球肥料经营大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