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磷肥产业的技术装备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装置实现了大型化、国产化。到2007年,中国磷肥单条生产线装置能力已达到年产磷酸30万吨P2O5,年产磷酸一铵30万吨,年产磷酸二铵60万吨,并全部实现国产化设计。大中型磷肥关键设备和备品配件的国产化率达到90%以上。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在磷矿采选、磷铵生产工艺技术、复合肥生产工艺技术、缓/控施肥生产技术、副产氟化工产品生产技术和废渣磷石膏处理技术,以及磷肥生产大型设备设计和制造技术等领域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成果。这些创新成果大大推进了中国磷肥产业的发展,也为实现磷肥生产技术和大型生产装备的国产化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条件。
品牌———
洋货到国货的跨越
品牌从表面上看好像是企业的面子工程,但打造一个名牌的核心支撑力却是企业的生产、管理和营销。品牌所包含的内容极为丰富,它包括了产品质量、企业管理、营销理念、企业文化等内容。品牌就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外在体现。
改革开放的前二十年,中国通过进口高质量、高浓度磷肥大大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也使中国粮食产量在1998年达到了历史最高的5.1亿吨。当时的中国农民有一句口头语,“粮食丰收一靠政策二靠天,三靠美国老二铵”。
中国改革开放的前二十年,中国磷肥市场主要被像美国二铵、海德鲁复合肥、芬兰复合肥和俄罗斯复合肥等进口品牌所占有,而中国名牌磷肥却寥若晨星。究其原因,一是企业品牌意识不足,缺少品牌概念,不具备打造品牌的观念基础。二是企业的产品落后,品种单调,且附加值很低,不具备打造品牌的产品基础。三是企业效益低,不具备打造品牌的经济基础。四是企业生产规模小,产品数量少,覆盖地区有限,不具备打造品牌的市场基础。
进入21世纪以来,尤其是从2001年到2007年,中国的磷肥生产量连续以年均10.7%的速度递增,在国产磷肥产量大幅提高的同时,产品的质量也得到了空前的提高。进口磷肥迅速被国产磷肥所取代,进口磷肥品牌被国产品牌所代替,涌现出了像“撒可富”、“洋丰”、“宏福”、“六国”、“三环”等一批国产名牌磷肥产品,从而实现了中国磷肥产品由进口名牌向国产名牌的跨越。
投资———
单一到多元的跨越
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磷肥产业生产量增长了12倍。按照投资模式的演进,中国磷肥产业的扩张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七五”、“八五”时期的国家投入。国家先后投资引进建设了包括五大磷肥基地在内的十几套大型磷肥生产装置,同时结合中国磷矿“丰而不富”的资源特点,自主开发建设了80多套小磷铵生产装置,这为中国磷肥产业近十几年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国家在战略上完成了中国磷肥产业的基本布局。
第二阶段在“九五”时期。随着国有企业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国家前期的投入还未完全形成现实的生产能力,而在这个时期国家又停止了对磷肥产业的大量投入,这就为新兴的民营资本投资于磷肥产业留下了机遇和空间。民营资本的进入,为磷肥产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使磷肥产业的扩张由国家计划下的扩张过渡为市场导向性的扩张。
第三阶段在“十五”和“十一五”初期。国家前期投资的大型项目已逐步形成现实的生产能力;民营资本的大举进入也迅速形成产能;国际化肥生产巨头也都纷纷投资登陆中国磷肥市场。至此,中国磷肥产业的国资、民资和外资多元化的投资体系已经形成,共同协力造就出了一个多元投资、增长迅速、发展健康、不断壮大繁荣的中国磷肥产业和市场。
中国磷肥产业由原来的国家投资、国有专营,逐步演变为多元投资主体、完全自由经营的开放市场化产业。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2/2008-10-24/2921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