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国际农业新闻

西方农业是一面镜子


  村社的建立,抵消了废除农奴制的成果。农民的份地不能买卖、转让,限制了土地集中,阻碍了农业规模经营;因农民不能自由流动,城市工厂普遍缺乏劳动力,工业化步履维艰。到20世纪初,俄国非但没有国富兵强,与美、英、法、德等国的差距反而越拉越大,成了列强中实力最弱的一个,在新一轮国际竞争中,明显处于劣势。1906年,内阁总理大臣彼得·斯托雷平执掌大权,为了挽救日薄西山的俄帝国,在尼古拉二世支持下,于同年11月,又一次对农业进行改革。

  斯托雷平政府规定,农民的份地纯属私有财产,有权退出村社,可以自由转让、买卖。根据新法令,先后有1600万俄亩土地真正回到农民手中,有240多万户农民从村社退出,单立门户,自主经营。政府还责令农民银行发放优惠贷款,推动土地兼并,培植了154万个独立农场;同时,组织破产农户移民西伯利亚,试图在广袤的边疆地区,发展更多的现代农场。斯托雷平的改革,使土地和农民自由流动问题基本上得到了解决。1908-1914年,有110万份农地进入市场交易,300多万农民不再固守穷庐,或加入移民大军,或以真正的自由人身份,进入城市劳动力市场。

  像所有气数已尽的王朝一样,俄国并没有因斯托雷平的出现而摆脱覆灭的命运。今天,也很少有人知道斯托雷平这个名字,但这场改革对俄罗斯的历史,影响却极为深远。当改革进行到第7个年头,俄国谷物产量便达到8600万吨,这个纪录,即使到了1953年的苏联,也没有被打破。于是,有人甚至认为,斯托雷平的改革,是沙俄留下的一笔财富,从当今俄罗斯的农业变革中,都能或多或少地看到斯托雷平改革的影子。

  法国:农业优先发展政策

  据说1871年普法战争结束时,普鲁士首相俾斯麦问一名法军战俘,仗打完了想干什么?那人回答说:“赶紧回家种地去。"俾斯麦不禁慨叹:“拿破仑三世有这么好的子民,何苦还要发动战争!"的确,法国农民以吃苦耐劳著称于世,他们起早贪黑,不辞劳苦,精耕细作,可就是如此,法国的“吃饭"问题,却长期是一个老大难。直到“二战"前,还是农产品净进口国。战争结束后,政府采取优先发展农业的政策,仅用20多年时间,就实现了农业现代化。到1972年,法国已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农产品出口大国。

  近代法国农业曾有过短暂的辉煌。大革命时期,政府于1793年颁布法令,把土地分成小块,卖给农民。地成了自家的,农民种田当然卖力,粮食产量也蹭蹭往上涨。可过了些日子,农业便徘徊不前。原因很简单,农村人口多,土地零碎,大农机使不上劲,新科技也施展不开。农民为了“温饱",养牛耕田,喂猪过年,就这样,法国的小农经济搞了100多年,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生活境况并没有多大的改善。

  法国搞农业现代化,最突出的矛盾,是人多地少。20世纪50年代中期,政府出台一系列措施,推动“土地集中",实现规模经营。为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政府实行了“减"的办法:年龄在55岁以上的农民,国家负责养起来,一次性发放“离农终身补贴";鼓励农村年轻人离土离乡,到国营企业做工;其他青壮年劳力,政府出钱办班,先培训,再务农。与减少农业人口的做法相反,对农地经营规模,政府用的是“加"法:规定农场主的合法继承人只有一个,防止土地进一步分散;同时,推出税收优惠政策,鼓励父子农场、兄弟农场以土地入股,开展联合经营。各级政府还组建了土地整治公司,这是一种非盈利组织,它们拥有土地优先购买权,把买进的插花地、低产田集中连片,整治成标准农场,然后再低价保本出售。此外,国家还给大农场提供低息贷款,对农民自发的土地合并减免税费,促使农场规模不断扩大。1955年,法国10公顷以下的小农场有127万个,20年后减少到53万个,50公顷以上的大农场增加了4万多。农业劳动力占总人口的比例,50年代初近40%,现在只有2.2%,农民平均占有农地达到10公顷以上。

  在着手农地整治的同时,农业机械化也紧锣密鼓地迅速推开。在法国政府的头3个国民经济计划中,“农业装备现代化"被摆上突出位置。战后初期,国内生产资金极度匮乏,法国政府抛掉“既无内债,又无外债"的理财观,大胆向国外借款。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土地 农业现代化 粮食 气候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