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国际农业新闻

西方农业是一面镜子


  近一个时期,农业问题再度成为社会热点,然而关心的人一多,人多嘴杂,争论也就多了起来。笔者无意对各家观点进行评说,而想换一个角度,谈一谈西方主要国家发展农业的经验与教训,希望能对争论的各方及广大读者有些启发。

  俄罗斯:土地与自由的变奏

  在俄罗斯圣彼得堡,矗立着一尊巨大的青铜雕像:彼得大帝骑在马上,右手向前挥舞,骏马前蹄腾空,后蹄将一条巨蛇踩在地下。每当人们路经此处,总会驻足仰视,缅怀这位旷世明君开创的千秋伟业。1689年,年仅17岁的彼得一世放眼看世界,以过人的胆识和气魄,推行“欧化"改革,建工场,办教育,迁新都,搞扩张,把封闭落后的俄罗斯,变成了欧洲大陆的强国。然而,即使是伟大的君王,也难以超越他所处的时代。彼得大帝的改革,未曾触动土地所有制,千百万俄国农奴仍然一贫如洗,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直到一个半世纪以后,俄国又历经两次变革,才废除了农奴制度,走上了农业现代化之路。

  彼得一世的后继者,穷兵黩武,意欲称霸欧亚。打仗靠的是实力,除了兵强马壮,军需给养也要确保无虞;而俄罗斯气候寒冷,人口稀少,农业生产发展缓慢。为实现帝国霸业,统治者置民生于不顾,硬要从农民身上榨出油来,而农奴制恰恰是一部最好的“榨油机":农奴手无寸土,又无人身自由,只得依附农奴主和贵族,他们不仅为主人无偿劳动,还要缴纳苛捐杂税。靠搜刮民脂民膏补充军力,俄国在对外战争中连连得手,版图不断扩大。对沙皇来说,农奴制“法力无边",不仅毫无必要废除,还需不断强化。1765年,叶卡特琳娜二世一纸诏书,便将5000万俄亩新扩国土,连同土地上的农民,赏给皇亲国戚和立功战将。到19世纪初,俄国农奴超过2000万,占全国人口的90%以上。

  1846年,英国废除《谷物法》,降低粮食进口关税。以农为主的俄国,粮食出口激增。看到种粮有利可图,农奴主便变本加厉,再一次在农奴身上做文章,让农奴无偿劳动的时间,由每周3天增加到5天,“官"逼民反,农奴不堪其苦,只得铤而走险,揭竿而起。这一时期,各地暴动此伏彼起,多达300多次。除了“内忧",还有“外患"。1853-1855年,俄国对土耳其发动克里米亚战争,结果被增援的英法联军打得落花流水,溃不成军。痛定思痛,俄国统治者终于明白,英法之所以取胜,不光在于装备精良,而是由于它们早就完成农业革命,实现了工业化,国力强拳头自然就硬。

  1861年2月,沙皇亚历山大二世签署法令,宣布废除农奴制。农奴在法律上取得独立,农奴主不能再买卖农奴,也不能干涉他们的生活。法令还规定,农奴可以得到一块份地,虽仍需向农奴主购买,但只需缴纳20%的现金,其余由政府以有息债券代付,购买者可以在49年内向政府还本付息。1861年的法令,使1000多万农奴“受益",1863年和1866年,俄国又先后颁布两个法令,改变了“皇族农奴"和“国家农奴"的身份,这样一来,俄国农奴全都由此获得“解放"。

  人们常说,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农民赎买的份地,代价也是高得惊人。当时国家把地价抬得老高,原本只值6.5亿卢布的土地,而卖给农民却要9亿卢布,加上偿付国家贷款本息,农民实际花销不下20亿。不仅农奴主从中大捞了一笔,而且国家也收取了大量的利息,倒霉的只有农奴,为了赎回自由身,他们被狠狠宰了一刀。尽管如此,农民还是有了指望:只要辛勤劳作,省吃俭用,多年后或许会无债一身轻;说不准哪天手头宽裕了,还能再买地盖房,过上好日子。而原来的农奴主,钱更多了,人手却少了,于是便不再广种薄收,开始购置农机,使用化肥,生产效率大大提高。废除农奴制,终归是解放了生产力,使俄国农业出现了重大转机。

  可是,农业发展的桎梏,至此尚未打碎。也许是让农奴暴动吓破了胆,当权者在宣布解放农奴的同时,又下令在各地普遍建立“村社",给农民套上了新的“紧箍咒"。根据新法令,农民必须带着份地,加入村社组织。未经村社允许,农民无权出卖、转让土地,也不能擅自脱离村社。原来的农奴主,摇身一变,成了村社的“保护人",有权撤换村长,驱逐村民,未经其允许,村社不得改变耕作方式,不得开垦荒地。农户之间实行“连环保",互相监督,哪户若不服从村社管理,作奸犯科,邻里会因知情不报受累遭殃。几个村社组成乡,乡一级设行政、司法、警察机关,是维护帝国秩序的根基。建立村社组织,牢牢缚住了俄国农民。难怪几十年后,列宁对这段历史作出了这样的评价:俄国农民获得“自由"的时候,已经被剥夺得一干二净了。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土地 农业现代化 粮食 气候
 1 2 3 下一页 尾页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