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六国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刘晓旺
由于历史的原因和中国的国情,中国的化肥市场一直与国家的化肥政策息息相关,业内甚至有人认为化肥价格主要不是看市场而是看政策。但随着市场化的进程,化肥政策也有许多有待商榷的地方。作为一个业内中人,与读者探讨一下化肥政策的利害得失,探讨一下我们期待的政策走向。
目前,国家出台的各项化肥政策可分为两类:一是各项优惠和扶持政策,如化肥生产用电、用气优惠,化肥铁路运价优惠,免征增值税等;二是各项调控和限价政策,如对尿素实行中准价和上浮幅度限制、二铵最高出厂限价,化肥经营差率控制,化肥出口征收100~135%的关税等。事实证明,国家出台的这些化肥政策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由于未从根本上解决化肥、粮食、三农、资源、能源等相关要素之间的一系列矛盾,有的是不得已而为之的权宜之计,没有从根本上摆脱“一管就死,一放就乱”的老路。而且,要想实现预期的调控目标,仅靠化肥一个行业显然是不够的,需要相关各行业的共同努力和一系列的配套措施和政策。
现行化肥政策面临和尚待解决的矛盾
一、受管制的化肥价格与上下游价格放开的矛盾
化肥是农业生产所需的主要生产资料,其价格直接影响到种粮成本、影响到粮价、进而影响到社会的稳定,因此,长期以来国家对化肥价格的变化格外关注:只要肥价大幅上涨,肯定会出台调控政策和限价措施。
然而,与化肥有关的上下游产品(原料、能源)的价格已经放开,上游原材料价格上涨,化肥成本就会上升。近两年煤炭、天然气、磷矿石、硫磺、硫酸等价格均大幅上涨,特别是进口硫磺、钾肥的涨幅十分惊人,导致化肥的生产成本成倍增加。由于对化肥实行限价,化肥成本的上升无法向下游转移。化肥限价破坏了价格形成机制,人为割裂了上、中、下游产品之间的价格链。虽然国家的限价也会适当调整,但因程序复杂、幅度有限、时间滞后,使企业无法适应市场竞争。
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往往在尚
能承受时尽量执行国家限价,但随着成本的继续上升,则会采取变通的方式上调价格,使限价名存实亡。如目前仍在实行的1725元(吨价,下同)的尿素最高出厂限价,但尿素实际价格已达2300元甚至更高。再如二铵春耕时的最高出厂限价是4100元,而实际则达4400元以上。而且,由于企业变通涨价是违规行为,故涨价的时间、数量、幅度、范围、对象等均受制约,企业无法将真实的成本完全向下游转移。
二、原料、能源、运输的政策优惠价与正常市场价并存的矛盾
目前,大型化肥企业生产用电、用气享受计划内的优惠价,化肥铁路运输享受2号特殊优惠价,并免征铁路建设基金,这几项优惠政策每年将使化肥企业受惠约150亿元。但随着煤炭、石油、天然气、电力价格的逐步放开,形成了现实中的“价格双轨”。由于计划价大大低于市场价,原料、能源企业不愿将产品卖给享受优惠价格的化肥企业,使化肥企业用电、用气难以保障,导致生产不能满负荷。而铁路部门在运力紧张时,同样会优先安排运价较高的煤炭、钢铁运输而使化肥运输受到影响。
三、“一刀切”限价与化肥价格地区差、季节差的矛盾
政府对化肥限价往往采用“一刀切”的方式,但由于化肥企业的生产工艺、原料路线不同,他们的成本差异很大。以尿素为例,煤头尿素企业的成本最低,气头企业次之,油头企业成本最高。2007年以前,三类尿素企业的成本每吨相差400~500元,油头企业的成本在1700元以上,煤头企业只有1300元。而不同成本的企业同样执行1725元出厂限价,油头企业就会亏损。
此外,在不同的季节化肥价格是有涨有落的,淡季价格低,旺季价格高。由于企业在淡季储备化肥要增加成本,因此在淡季结束后的用肥旺季适当提高肥价完全是合理的。但化肥价格的这种上下波动,涨的时候就可能超过限价,而只要超出限价就是违规。因此,“一刀切”的限价方式既削平了不同企业化肥价格上的地区差,使因客观原因导致成本较高的化肥企业经营效益下降,甚至出现亏损;又使化肥价格不能真实反映供求关系的变化,使生产、流通企业淡储化肥增加的成本在价格上得不到体现。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2/2008-07-15/2915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