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国际农业新闻

科学施肥为小麦增产当家


□本报记者 肖立

是不是不增加用肥量,粮食单产就没办法增加呢?对于这个疑问,山东农大教授、农业部小麦专家指导组组长于振文提出:在减少小麦主产区目前亩均用肥10%~20%的情况下,还要力争亩产小麦达到600公斤。

3月31日,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在北京召开了2008年春季科学施肥指导意见论证会,其主题就是如何提高肥料利用率以提升粮食产量。在目前的情况下,扩大粮食种植面积的潜力并不大,因此农业专家认为中国粮食增产的出路主要是靠提高单产。

在今年的两会上,很多农业代表、委员也提出:目前国家对农业生产的投入逐年增长,投入的增长幅度达两位数,但粮食的增产幅度并不高,粮食去年比前年仅增产0.7%。两相对照,悬殊巨大。究其原因,有业内人士认为,这是因粮价未涨,但肥价上调,种粮的农民舍不得用足肥、用好肥所致。

于教授表示:要实现这个目标并不很困难,他发现过量施氮、氮肥全部底施或底施比例过大、灌水量与灌溉时期不当是导致小麦品质不稳定、产量不高的主要因素之一。依靠他领导的课题组研究提出的“冬小麦氮肥后移技术”,再加上良种、水利与种植的配合是完全可能的。

对于于教授的这项小麦种植技术,农业部的评价是:该技术成为指导黄淮海麦区强中筋小麦生产、小麦科技入户工程和国家小麦良种推广补贴项目的主要技术。该技术推广几年来,在增加小麦产量、改善小麦品质、提高市场竞争力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对实现中国小麦连续三年稳定增产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所谓“氮肥后移技术”就是对小麦施肥不能搞一炮轰。试验证明,小麦当季吸收的氮2/3是土壤中的,其余是化肥提供的。培肥地力是增产的要素。残留的氮肥有可能培养地力,但必须有科学的施肥技术作保证。由于小麦生育期太长,而缓释尿素成本过高,因此于教授提出小麦施肥要分两次施,小麦主产区每到出穗前再追施一次氮肥,这样每亩地的化肥用量最高可减少20%,而增产效果却很好,同时还避免了因氮肥淋溶而造成的环境污染。

以氮肥后移为关键技术的小麦超高产栽培技术,1997年到2001年在鲁、豫、冀、皖北、苏北推广1.5亿亩,指导不同层次高产田(亩产400公斤至600公斤)小麦单产的提高,累计增产69亿公斤,获得显著经济效益。2002年至2005年,这一技术在黄淮海麦区累计推广1.4亿亩,小麦增产39亿公斤。

从目前的形势看,要保持小麦总产,确保粮食安全,只有在提高粮食单产上下功夫。目前全国小麦亩产的平均产量在310公斤左右,而目前的施肥技术也就是60分的水平,靠“氮肥后移”技术,完全可以使施肥水平提升到80分的水平,再加上良种和水土的配合,这个亩产量就可以接近或达到500公斤的水平,这是高产水平。而目前山东,河北、安徽省每年都有亩产600公斤的小麦田,这是中国小麦高产的方向。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小麦 氮肥 施肥 粮食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