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温光反应特性。温敏感,光迟钝。小麦有极其敏感的温反应与相对迟钝的光反应特性。在出苗、匍匐、返青、春化等各个阶段,都对应严格的温度指标,尤其返青初期,以现代之高科技手段无法测量的温差变化,小麦则能以突出的直观变化予以表征,小麦对温度反应的灵敏性远远胜过狗鼻子对气味反应的灵敏性;相比之下,小麦对的光反应则特别迟钝,以至于灌浆期间一般林荫遮光的条件下,尤其枣树行间种植的小麦,其产量与正常麦田没有明显差别。
上述这些特性是确定小麦种植方式与特定生长阶段栽培措施重要理论依据。
三、小麦机械化无垄栽培的增产原因(适应物性发展)
1、麦种均匀分布对应土壤均衡施肥,小麦单株发育无营养竞争,适应三叶期小麦磷肥“临界期”的栽培生理特性,确保壮苗。
2、单株均匀分布适应小麦“有效光合器官终生冠层性”与小麦天穗的植物学特征,能够最充分地利用光风资源,通风透光性比行垄种植更好。
3、无垄栽培充分利用了小麦的自组织、自调节特性,种子深浅分布差异在分蘖节位层上趋向一致,麦苗稀密通过单株分蘖调节,实现群体均匀。
4、将“边行优势”升华为“单株优势”。“无垄栽培”将“行垄种植”的小麦田间分布的“一维行距”变为“二维株距”,将“苗株集中的线”变为“单株均布的面”,也即把“一维”的“麦行营养空间”改为“二维”的“单株营养空间”,小麦个体在群体大幅度提高前提下得以最充分地发展。
5、充分展现小麦苗期的匍匐特性,实现与小麦生物学特性相适应的真正的“壮苗”。
6、最大限度增加亩穗数,全方位提高产量构成三因素指标。
7、最大限度提高水、肥、地利用率。以最小的叶面积系数提早覆盖地表,减少土壤蒸发;消灭了行间垄地与断垄缺苗。
8、“以苗抑草”,利用苗草不同步自然现象,与“余苗自萎”生物学特性,使麦苗优先占满营养空间,抑制杂草生长,避免养分、水分浪费。
9、抗倒增产(增强抗倒性能),倒伏问题一直是行垄种植实现高产的一个瓶颈,无垄栽培均匀种植在个体与群体两个方面提高了小麦抗倒性能。在个体方面,无垄栽培均匀种植小麦个体得以充分发育,根系发达,茎秆机械组织发达,抗倒性增强;在群体方面,因亩穗数大幅度提高且单株均匀分布,灌浆期间穗穗相依,茎茎相靠,避免了行垄种植条件下的垄空内的穗行摆动而增强抗倒性能。
10、抗干热风增产。由于机械化无垄栽培小麦种植均匀,个体发育充分,尤其根系发达,植株与叶片活力强,不早衰,落黄性好,抗干热风效果明显。
四、小麦机械化无垄栽培的技术存疑与实效
1、种子入土深浅与一致性问题
主要表现为露籽与深籽。经初步调查,露籽率与深籽(6cm以下)率均不足2%,由于小麦的自组织、自调节特性与能力,分蘖节基本集中在距地表2-4cm处土壤中。
2、小麦生育期内田间操作问题
(1)无垄种植可正常进行田间畦埂作业,即不影响分畦作埂。
(2)中耕问题,即使行垄栽培,农民已不在对小麦进行中耕,无垄栽培无需中耕。
(3)打药等问题,既可适当小心踩麦而作,也可预留作业垄埂,但农民宁可牺牲垄埂之便以追求更高产量。关于机械化防治问题,尚属新的课题,是植保与栽培学科融合的问题,不可能单纯为了防治而防治,不顾及产量代价。另外,行垄种植条件下能够实现的,无垄种植也可以实现,充其量不过是机具简单调整而已。
所以,小麦生长期间的田间操作不成为问题。
3、播种量
依播期之早晚与麦区生态差异,北方麦区适播量为15-25kg,黄淮麦区为13-20kg,无垄栽培科学地提高了基本苗与亩穗数容量,相同穗重条件下可增10万穗,这是其主要的增产机制。
4、通风透光
通风透光是重要的作物栽培因素,也是小麦栽培史上一直追求优化以提高产量的技术关键之一。无垄栽培使小麦生长发育对通风透光需求的满足达到了极致。其原因,就小麦之植物学特征而言,植株形态为“天穗”,籽粒灌浆的光合器官为植株上部二叶以上之器官且“朝天”露摆,无垄栽培所形成的麦株均匀分布才能最有效的确保小麦光器合官最充分地利用空气中的二氧化碳与接受光照。这是一个简单的“晒场”原理。而原来的行垄种植,无论行距如何调节,行内的株间拥挤,必然造成大部分小麦植株光合器官的通风透光受阻,影响小麦灌浆而导致减产。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12/2014-11-07/2470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