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农业信息网 首页 > 农业新闻 > 农业科技种植技术 > 正文 返回 打印

小麦机械化无垄栽培均匀种植技术特点

零零社区网友  2014-11-07  互联网

图为:机械化工作

  导读:小麦机械化无垄栽培均匀种植,彻底颠覆了传统栽培理论,从根本上变革了沿袭上千年的“行垄种植”方式,小麦苗株全田覆盖,最充分地利用了全部农田资源,在简化栽培、省工省事的前提下,可亩增小麦100kg,亩节本30-50元;不仅可大幅度增产节本,而且节水、节能效果突出,抑草、抗倒、抗干热风效果明显。

  一、小麦机械化无垄栽培的农艺特征与技术效果

  (一)小麦机械化无垄栽培的农艺特征

  小麦机械化无垄栽培利用小麦无垄联合耕播机撒肥匀种机械化、耕播压一体化的联合作业功能,实现小麦无垄均匀种植。可在秸秆还田一遍的情况下,一次作业同时完成撒肥、匀种、旋耕、镇压、筑埂等5项作业,减少了秸秆还田与旋耕作业各1次,以耕代播,减少了播种与专门的镇压程序,共可减少拖拉机进地4次。镇压效果上虚下实。

  无垄栽培苗株田间分布特征为“二维平面”,是以二维株距为表征的单株营养空间。

  小麦无垄联合耕播机的匀种匀肥装置,耕刀的密集设置,复合镇压装置等创新设计保证了种与肥均匀分布,旋耕一次成型,镇压效果达标的联合作业功能。

  (二)、机械化无垄栽培均匀种植的技术效益

  1、增穗、增产:

  亩穗数达到50-55万,穗重不减,增10万穗;可亩增100kg,增产率20%左右。

  自2009-2012年连续四年专家实收测产结果单产增幅都超过100kg,2011年河南、山东两省实收测产结果单产增幅都超过120kg,2012年河北望都比相邻对照亩增产126.5kg。

  2、省事、省钱:

  耕播一体化,撒肥、撒种机械化,拖拉机减少进地4次,节本30-40元。

  3、节水、节肥、节地:有效提高水、肥、地等全部农田资源的利用率。

  (三)、小麦无垄栽培均匀种植的增产途径与特点

  1、增产途径

  亩增穗5-10万,穗增粒3个,千粒重增2克。产量构成因子全方位提高,打破了行垄种植条件下一直未能破解的产量构成因子穗数与穗重的高度负相关性。

  2、增产特点

  (1)、品种增产潜力达到理论极限的唯一种植方式,增产幅度大;

  (2)、“无中生有” 的大幅度增产,地、水、肥、种等相同条件下大幅度增产;

  (3)、减少投入、简化栽培省工、省时、省事的大增产。

  二、小麦无垄栽培的理论根源(生物学特性所决定)

  从小麦植株特征与栽培生理特性上可以发现小麦最适于单株均匀分布:

  1、“有效光合器官的终生冠层性”。小麦的植株特征为“天穗”矮秆作物,拔节期株高充其量20cm,孕穗期50cm左右,叶片功能已经开始从下到上的逐步衰亡,灌浆期间的光合器官仅为为倒二叶以上。所以,小麦有效的光合器官终生都在冠层。只有麦株均匀分布才可以使该光合器官充分通风受光。

  2、小麦叶片的分工特性。小麦叶片作为最主要的光合器官具有按时段分工性,“功成身退”。冬前叶片功能是发苗,主要分蘖生根,遇冬而退;春后前4片叶主要功能是发棵、孕穗,最上两片叶为灌浆长粒的光和器官。

  3、“营养临界幼苗性”。小麦磷营养临界期为三叶期,种、肥分布要求相互适应。机械化撒肥匀种的无垄栽培实现了“肥种相济”。

  4、“匍匐” 特性。冬前的匍匐生长是小麦的生物学天性,是小麦冬前壮苗最重要标准。均匀种植可充分展现小麦“匍匐” 特性。

  5、“苗壮产丰”特性。小麦高产的关键基础是“壮苗”,“麦喜胎里富”。其原理是壮苗根系发达,根活力强、功能好,以至于茎秆粗壮、叶不早衰,穗大粒重。均匀分布单株有效营养空间大,利于形成壮苗。

  6、自组织、自调节特性:种子深浅不同,分蘖节位层分布趋同;弱苗、弱蘖至拔节期自行萎缩退化,成穗者生长,无穗者消亡,即小麦的两极分化特性;单株分蘖量、质因营养条件而表现出巨大差异,即分蘖发育弹性。

  7、一次旺盛生长特性,“麦无二旺”。小麦一生有一次旺盛生长的特性,因栽培措施,可发生在冬前、早春(返青、起身期),拔节、孕穗、灌浆等不同繁育时期,栽培措施的调节在于使小麦的旺盛生长发生在孕穗、灌浆的生殖生长期间。

  8、温光反应特性。温敏感,光迟钝。小麦有极其敏感的温反应与相对迟钝的光反应特性。在出苗、匍匐、返青、春化等各个阶段,都对应严格的温度指标,尤其返青初期,以现代之高科技手段无法测量的温差变化,小麦则能以突出的直观变化予以表征,小麦对温度反应的灵敏性远远胜过狗鼻子对气味反应的灵敏性;相比之下,小麦对的光反应则特别迟钝,以至于灌浆期间一般林荫遮光的条件下,尤其枣树行间种植的小麦,其产量与正常麦田没有明显差别。

  上述这些特性是确定小麦种植方式与特定生长阶段栽培措施重要理论依据。

  三、小麦机械化无垄栽培的增产原因(适应物性发展)

  1、麦种均匀分布对应土壤均衡施肥,小麦单株发育无营养竞争,适应三叶期小麦磷肥“临界期”的栽培生理特性,确保壮苗。

  2、单株均匀分布适应小麦“有效光合器官终生冠层性”与小麦天穗的植物学特征,能够最充分地利用光风资源,通风透光性比行垄种植更好。

  3、无垄栽培充分利用了小麦的自组织、自调节特性,种子深浅分布差异在分蘖节位层上趋向一致,麦苗稀密通过单株分蘖调节,实现群体均匀。

  4、将“边行优势”升华为“单株优势”。“无垄栽培”将“行垄种植”的小麦田间分布的“一维行距”变为“二维株距”,将“苗株集中的线”变为“单株均布的面”,也即把“一维”的“麦行营养空间”改为“二维”的“单株营养空间”,小麦个体在群体大幅度提高前提下得以最充分地发展。

  5、充分展现小麦苗期的匍匐特性,实现与小麦生物学特性相适应的真正的“壮苗”。

  6、最大限度增加亩穗数,全方位提高产量构成三因素指标。

  7、最大限度提高水、肥、地利用率。以最小的叶面积系数提早覆盖地表,减少土壤蒸发;消灭了行间垄地与断垄缺苗。

  8、“以苗抑草”,利用苗草不同步自然现象,与“余苗自萎”生物学特性,使麦苗优先占满营养空间,抑制杂草生长,避免养分、水分浪费。

  9、抗倒增产(增强抗倒性能),倒伏问题一直是行垄种植实现高产的一个瓶颈,无垄栽培均匀种植在个体与群体两个方面提高了小麦抗倒性能。在个体方面,无垄栽培均匀种植小麦个体得以充分发育,根系发达,茎秆机械组织发达,抗倒性增强;在群体方面,因亩穗数大幅度提高且单株均匀分布,灌浆期间穗穗相依,茎茎相靠,避免了行垄种植条件下的垄空内的穗行摆动而增强抗倒性能。

  10、抗干热风增产。由于机械化无垄栽培小麦种植均匀,个体发育充分,尤其根系发达,植株与叶片活力强,不早衰,落黄性好,抗干热风效果明显。

  四、小麦机械化无垄栽培的技术存疑与实效

  1、种子入土深浅与一致性问题

  主要表现为露籽与深籽。经初步调查,露籽率与深籽(6cm以下)率均不足2%,由于小麦的自组织、自调节特性与能力,分蘖节基本集中在距地表2-4cm处土壤中。

  2、小麦生育期内田间操作问题

  (1)无垄种植可正常进行田间畦埂作业,即不影响分畦作埂。

  (2)中耕问题,即使行垄栽培,农民已不在对小麦进行中耕,无垄栽培无需中耕。

  (3)打药等问题,既可适当小心踩麦而作,也可预留作业垄埂,但农民宁可牺牲垄埂之便以追求更高产量。关于机械化防治问题,尚属新的课题,是植保与栽培学科融合的问题,不可能单纯为了防治而防治,不顾及产量代价。另外,行垄种植条件下能够实现的,无垄种植也可以实现,充其量不过是机具简单调整而已。

  所以,小麦生长期间的田间操作不成为问题。

  3、播种量

  依播期之早晚与麦区生态差异,北方麦区适播量为15-25kg,黄淮麦区为13-20kg,无垄栽培科学地提高了基本苗与亩穗数容量,相同穗重条件下可增10万穗,这是其主要的增产机制。

  4、通风透光

  通风透光是重要的作物栽培因素,也是小麦栽培史上一直追求优化以提高产量的技术关键之一。无垄栽培使小麦生长发育对通风透光需求的满足达到了极致。其原因,就小麦之植物学特征而言,植株形态为“天穗”,籽粒灌浆的光合器官为植株上部二叶以上之器官且“朝天”露摆,无垄栽培所形成的麦株均匀分布才能最有效的确保小麦光器合官最充分地利用空气中的二氧化碳与接受光照。这是一个简单的“晒场”原理。而原来的行垄种植,无论行距如何调节,行内的株间拥挤,必然造成大部分小麦植株光合器官的通风透光受阻,影响小麦灌浆而导致减产。

  5、对于下茬的影响

  (1)套种问题:由于机械化收种与鉄茬播种,夏收夏种之间的农事消耗可以为零,加之几十年来的温室效应,气候变暖,在冀中南正常年份玉米平播可以选择110天左右的长生育期品种,不影响种麦。即使套种也可以通过播种控制插板方便地任意预留。

  (2)玉米播种问题:虽然无垄小麦茬地建立了庞大的根系网,由于均匀一致,播种作业比行垄种植茬口更为平稳。正是无垄种植麦茬全田均匀覆盖,对玉米保墒极为有利,节水效能更好。

  综上,这是一项创新程度高、应用前景广、适用范围大,产品成熟的成果。小麦作为主要的粮食作物,在粮食安全成为世界性课题的今天,该技术以其简化栽培、减少投入,节水、节能前提下的大幅度增产、增收效能,作用巨大。无垄栽培必将替代行垄种植;小麦无垄联合耕播机已经成为引领小麦耕种机具发展方向的科技先行。

  四、技术要点:

  小麦无垄联合耕播机操作要点:

  1、仔细阅读使用说明书,认真观看操作指南

  2、保证旋耕深度15公分以上

  3、行进速度每分钟60米,低Ⅲ档位,保证耕种质量

  4、根据墒情与土质调整镇压器丝杠,掌握适宜的镇压土壤紧实度以利出苗。

  小麦无垄栽培均匀种植农艺要点:

  1、底墒充足(提倡浇蒙头水:节水,抢农时、早出苗、节水)

  2、播期播量配置:正常播期40斤,皁播30-35斤,晚播(土里捂)50-60斤。

  3、冬墒要足,早春控。北方麦区关建水:拔节、孕穗、灌浆。

  4、防治病虫,经常观察,及时防治,尤其抽穗后注重防病与治蚜。



http://farm.00-net.com/news/12/2014-11-07/2470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