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头里远处的那片白色建筑群是香港,镜头顺着深圳河揺过来,我们现在看到的这个城市就是著名的深圳特区,画面里占显著位置的地方叫渔民村。每当说起改革开放提起深圳,人们的目光总要聚焦到这里。
深圳市罗湖区原渔民村村主任邓志标:现在我们的村民都搬到那些高楼大厦住了,过去我们这里都是鱼塘,养鱼的地方,鱼塘变成高楼大厦,你说变化大不大?
已过花甲之年的邓志标老人是渔民村老村主任。他告诉记者,渔民村是深圳市罗湖区最南边的一个小村,原村民只有191人,村民大多姓吴、姓邓。因为与香港新界一河之隔,又紧邻深圳火车站和深圳海关,所以被称为深圳金三角地带的黄金位置。现在随便找一户老渔民,家里的资产都已经超过1000万,他们刚来深圳时,一个人却连2平方米的栖身之地也没有。在将信将疑中,记者随机采访了一户姓吴的老渔民。
记者:现在住得很宽敞?
深圳市罗湖区原渔民村村民吴锦清:好宽敞,以前两个多平方,住在小船上,住四个人,1.5米宽5米长。
从老人口中得知,渔民村人最早是从东莞摇船漂泊大海,为躲避台风流浪到深圳河的打鱼人,他们一家一船,船即是家也是生产工具。上个世纪50年代,渔民来到深圳河边附城公社这个叫“犁尖头”的荒滩上,用竹子和茅草搭起水草寮棚开始了定居生活,形成了一个渔村,原来的犁尖头被改名为渔民村。
深圳市罗湖区原渔民村村民吴锦清:砍几个竹竿,竹竿做架子,草就盖在上面,就是这样。
吴锦清的妻子梁欢:好困难,我们以前好苦,总之苦得不得了。
他叫吴耀辉,现在家里有上千万元资产,但是上世纪70年代中期,他们全家七口人仍然住在一间三四十平米的房子里,靠父母捕鱼捞虾1年收入60多元维持生活。
深圳市罗湖区原渔民村村民吴耀辉:以前买猪肉是要买肥的不要瘦的,要肥的榨油可以炒菜,因为没有油吃,那个米饭吃进去很快肚子就饿了。
1977年夏天吴耀辉高中毕业,为了让家人能吃饱肚子他回村参加劳动,就在这一年村里组织人与罗湖村合作养鱼,吴耀辉毫不犹豫报了名。
深圳市罗湖区原渔民村村民吴耀辉:罗湖村出地我们出人,因为我们有技术,跟他们分成养鱼。
深圳市罗湖区原渔民村村主任邓志标:就我们广东来说就是养黄鲢、白鲢,还有一个鲤鱼还有一个鲮鱼。
吴耀辉每天凌晨4点起床,划船到养殖场,5点钟就开始了一天的劳动。
深圳市罗湖区原渔民村村民吴耀辉:一天我们好像是挣工分8分。
记者:8分。
吴耀辉:8分。
就在中国南方这个小渔村为解决吃饭问题,与人热火朝天合作养鱼时。远在千里之外的首都北京政治气温也在悄悄地发生着变化。
1978年12月18日,北京白雪皑皑,空气清新,十一届三中全会在热烈而又轻松的气氛中召开。
邓小平:如果现在再不实行改革,我们的现代化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就会被葬送,当前,最迫切的是扩大厂矿企业和生产队的自主权。
邓小平说:“一个生产队有了经营自主权,一小块地没有种上东西,一小块水面没有利用起来搞养殖业,社员和干部就要睡不着觉,就要开动脑筋想办法。”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改革的号角在中国吹响。1979年,深圳市渔民村进行了一次村民选举,寻找有能力的人带领村民致富,生产队副队长邓志标被选为渔民村村主任。当上村主任后,邓志标做的第一件事是用合作养鱼积攒的集体资金买了一台推土机。
深圳市罗湖区原渔民村村民吴耀辉:买推土机推鱼塘,买推土机的时候,第一个司机是我。
吴耀辉在邓志标的带领下,把村里的荒滩地全部推成了鱼塘,养鱼规模一下扩大了100多亩。
深圳市罗湖区原渔民村村主任邓志标:改革开放后,养鱼有饲料,吃饲料鱼长得快一点。
当时深圳养淡水鱼的人很少,渔民村的鱼根本不愁销路。
深圳市罗湖区原渔民村村主任邓志标:那个时候养1亩鱼,赚几百元钱。
养鱼成了渔民村的支柱产业,为渔民村积累了第一桶金。到1980年村里存款40多万元。有些村民认为穷了那么多年,好不容易有钱了,应该分了改善生活,邓志标却坚决反对这么做。
深圳市罗湖区原渔民村村主任邓志标:我们老是这样说服他们,我们要考虑以后子子孙孙后代问题,现在分配给你们了,我们有东西要发展,钱从哪里来呀?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zf/ngtd/2008-12-15/47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