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一系列改善农村消费环境、释放农民购买力的政策,对促进农民消费增长产生了效果。农民增收、负担减轻、消费环境改善等多因素叠加正在促使农村消费市场加速升温。主要表现有,乡村零售额增速快于城镇,与城镇消费品市场的差距有所缩小,对社会消费品零售额的贡献有所提高。从整体看,广大农村仍然蕴藏巨大的消费潜力,要充分释放农民潜在购买力,仍有一些障碍需要清除。
激发农村消费潜力的政策初显成效
1.乡村零售额同比增速快于城镇,挖掘农村消费潜力成效初显。
近年来,国家在完善城乡流通网络、增进农村消费便利方面加大了政策支持力度,尤其是农村流通体系的建设,推动了农村消费潜力的释放。如,实施“万村千乡” 工程,提升农家店建设质量等措施,逐步形成了以城区配送中心为核心、乡镇店为骨干、村级店为基础的农村现代流通网络,大大缓解了广大农村消费者长期以来购物难的问题,城乡消费差距大大缩短,乡村零售额同比增速快于城镇。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按经营地统计,2012年城镇消费品零售额182414亿元,比上年增长14.3%;乡村消费品零售额27893亿元,增长14.5%,乡村零售额增速高于城镇零售额0.2个百分点,而2011年农村低于城镇0.5个百分点。
今年一至四月累计,城镇消费品零售额63161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2.3%;乡村消费品零售额9890亿元,增长13.9%,乡村零售额增速快于城镇零售额1.6个百分点,继续呈现持续旺盛态势。
2.耐用消费品快步进入农民家庭。
随着农村消费环境的改善和农民收入的增加,农民购买能力增强,加快了农村居民对家庭耐用品更新换代的步伐。特别是农村地区电网改造、耐用消费品价格持续下跌,家电下乡、以旧换新等因素,刺激了农民对大件商品的消费,以彩色电视机、摩托车、微波炉、电冰箱、手机、影碟机和家用计算机为代表的新型耐用消费品已快速走进农民家庭。
据国家统计局抽样调查资料显示,2012年底,平均每百户家庭拥有彩色电视机116.9台、洗衣机25.4台、电冰箱67.3台,比2006年分别增加27.5台、24.2台和44.8台,尤其是空调机由2006年平均每百户家庭拥有7.3台,增加到2012年的25.4台,五年增长2.5倍;家用电脑由2006年的2.7台增加到2012年的21.4,增长6.9倍,成为增长最快的耐用消费品,反映出农村消费结构的升级加快。
3.农民消费结构趋好,生活质量有较大改善。
近年来,农村居民的消费需求和消费结构发生明显变化,由量的需求向质的飞跃转变,人们在满足较高质量的物质生活的同时追求层次更高的精神文化消费,新的消费热点正在酝酿形成。农村消费结构优化,消费档次提高,消费结构由温饱型向享受型和发展型转变。
一是交通、通讯消费快速增长。近年来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对出行和通讯的便利要求越来越高,对交通和通讯的依赖程度加深。特别是农民外出务工人数增加,带动了交通和通讯开支的大量增加。2012年农民家庭交通通讯费支出人均为652.8元,比2007年增加324.4元,增长了1倍。其特点一是通讯器材类增长最快。到2012年末每百户农民家庭拥有的移动电话197.8部,比2007年增长1.5倍,充分说明了农村移动通讯硬件条件的改善和农民对外联络能力的增强。
二是交通工具发生了较大变革。自行车已不再是农民外出的主要交通工具,2012年每百户农民家庭拥有摩托车62.2辆,比2007年增长28%,家用汽车更是从无到有并已逐渐进入了高收入农民家庭,反映出农民的消费观念随着时代的发展而逐渐改变,以及国家对交通、通讯基础设施的大规模建设,使越来越多的农民家庭有条件享受现代交通的方便与快捷。
三是衣着消费讲究时尚,趋向时装化、成衣化。农民衣着消费从过去低档、耐用型向高档、时髦、成衣化转变,衣着消费结构进入以成衣消费为主的新阶段。2012年农民人均衣着消费396.4元,比2007年增加203.4元,增长1.1倍。目前,款式新颖样式美观的西装、大衣、皮衣、裙装在年轻人中非常流行,流行节奏变化紧追城市,时尚化程度进一步提高。
4.住房条件极大改善。
从住房面积和住房质量看,2012年人均居住面积37.1平方米,比2000年增加12.3平方米,增长49.6%。从居住条件来看:一是住房卫生条件改善,有90%以上的农户居住的住房拥有卫生设备;二是供暖条件改善,43%以上的农户住房拥有取暖设备;三是使用清洁能源和饮用安全卫生水的农户增加。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9/2013-06-06/107391.html